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广泛传播,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病毒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更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全球金融市场,破坏性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不得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等政策目标之间艰难抉择。迫于疫情失控、经济萎缩的压力,美国财政部推出数轮救助计划,美联储不惜紧急降息、无限量释放流动性,却都无法缓解其国内的社会撕裂、政党对立以及选举和权力移交过程中的乱象纷争。但即便如此,美国政府对华极限施压没有丝毫放松,全面遏制中国崛起的行动更是不断升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越发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韧性十足:不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且适应疫情常态化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全球惟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截至2020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2,同比大幅增长54.20%。RII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率先编制,于2012年第一本《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正式披露,用以客观描述国际经济活动中人民币的实际使用程度。通过这个综合量化指标,可以了解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方面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发展动态,也可以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进行横向比较,为国内外研究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奠定技术基础。
RII大幅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继续巩固:2020年,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8.44%;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2.91%,较上年提高了18.40%。第二,人民币金融交易职能显著增强:在全球直接投资持续低迷之际,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7.05%,创下近五年内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到9.89%,同比增长84.23%,成为RII攀升的主要动力。第三,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进一步显现: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份额达到2.25%,同比增长14.80%;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相对份额为10.83%,较上一年度小幅回升,与初始权重基本持平。
一般认为,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推广到全国范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正式拉开序幕。当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几乎完全空白,而仅仅十年以后,RII已经从0.02上升至5.02,经历了快速攀高到遇阻急落、到企稳回升、到又创新高的曲折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目前人民币已经稳定地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同一时期,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的变动情况为,美元从49.52到51.27,欧元从29.84到26.17,日元从3.34到4.91,英镑从4.00到4.15。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在2020年上半年超过日元和英镑,并连续三个季度在主要国际货币排名中位列第三。
有趣的是,在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前,虽然货币国际化指数一直变化,但是四种主要货币始终保持着两梯队结构,而且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的国际使用程度差距明显。也就是说,美元、欧元的国际使用程度远远超过日元和英镑,从欧元诞生起就是如此,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因此,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俱乐部后,市场普遍关心的是:人民币超过日元和英镑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人民币是否将长期与日元、英镑为伍而停滞在国际货币第二梯队?人民币有没有机会跨过边界升级到第一梯队?如果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中国经济地位、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那么,随着第一个十年目标顺利实现,未来10年、20年的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应当如何规划以及怎样实现呢?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第10本年度报告,旨在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深度研究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今年报告的主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系统阐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若干工作重点。我们认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必将全方位地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历史机遇。
主权信用货币国际化的本质在于货币职能向世界范围延伸,为此该国应当有商品、服务、资本等的大规模跨境流动。高水平的双循环格局有助于加强上述流动。高水平的内循环可提供雄厚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基础、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强有力的科技竞争力,从而奠定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高水平的外循环构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包括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交易、国际金融服务、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等多种渠道。
历史上,英镑曾经处于国际货币第一梯队。在殖民体系瓦解后,随着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下滑,英国的内循环规模萎缩,无力支撑对外贸易扩张和英镑在贸易中的使用。尽管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巩固英镑的金融交易职能,但英镑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仍然长期掉入第二梯队。日本的内循环水平同样有限,无法成为面向全世界的出口来源地和进口大市场,从而限制了日元的国际贸易使用份额。而且东京国际金融中心难以与纽约、伦敦匹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作为避险货币存在,所以日元一直停滞在第二梯队。类似地,德国马克也始终没能摆脱第二梯队。但欧元区的建立直接促成了区内大市场和高水平内循环,并自然承接了成员国全部的外循环。于是,欧元甫一诞生即迅速跻身国际货币第一梯队。
由此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人民币成功晋级国际货币第一梯队创造条件。国内大循环占主体地位,决定了国内消费市场、投资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畅通的国际大循环可以保障人民币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人民币吸引力,从根本上创造居民和非居民持续旺盛的对人民币需求。国际大循环是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载体,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和包容性发展,稳固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降低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提高发展过程中的高效率和稳健性。畅通的国际大循环可以满足人民币流动性的充分供给,不断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可获得性和使用便利性。构建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可以大大增加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场景和黏性,让广大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成为一种习惯。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助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高效率、稳健性和包容性的内涵。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富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应当是稳健有序的,特别是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包容共享的,发展方式要开放平衡,发展效果要落实到全社会、全人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这一方面在于,高质量发展可以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构成人民币的硬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则在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自然就把效率、稳健、包容等元素输出到全球范围。中国主导的国际大循环,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放任资本掠夺压榨财富的殖民路径或霸权模式,而是将国内大循环的庞大市场和宝贵发展机会分享给全世界,追求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治理的全面合作。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始终践行多边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及互相尊重、美美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人民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构成重要的软性竞争力。这种欢迎全世界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便车的开放态度,就是对人民币国际化最好的背书。中国展现给世界的这种大国担当和平等姿态,必然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与支持,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瞄准问题,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突破口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要在生产端发力。以增强科技创新、降低劳动力成本为抓手,全面提升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以深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为抓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二,要在市场端发力。以消除市场流通“堵点”为抓手,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释放实体经济潜能。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宏观政策协调、健全产权保护体系等为抓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畅通国际大循环的突破口在于立足中国本土的高水平开放,要通过多种形式贸易创新重塑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赢得主动权,提高话语权。第一,要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外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广泛吸引全球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对内既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又要在供给端发挥鲶鱼效应,促进贸易合作,拉动直接投资;持续放大进博会对上海中心城市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溢出效应,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第二,要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示范区,打造差异化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平台,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尽快补齐监管“短板”。第三,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在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以对外增强投资拉动、对内强化区域联动为目标,加大自贸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力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改革红利向自贸区以外区域的传导和辐射。
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应当在“一带一路”和离岸市场建设中寻求突破。“一带一路”建设要带动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提升中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际市场地位;从而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国际大循环助推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可为出口和对外投资增长提供动能,要鼓励中国企业和资本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畅通的国际大循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外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动选择,离岸市场的充分发展与合理布局是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然要求。离岸市场要引导国际市场要素加强对华联系,扩大国际大循环的覆盖面和辐射空间;也要帮助中资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帮助中资金融机构确立国际化经营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国内大循环的积极作用。离岸市场可以方便居民非居民配置和管理人民币资产,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职能和储备职能,有利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
2021年以来,病毒持续变异,疫情仍有反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国际形势动荡,大国博弈加剧。在这样的纷扰喧嚣下,中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航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政治动员也是行动纲领,为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我们做好中国自己的事,保持战略定力,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但时间和道义皆于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