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
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各种灵活的就业模式吸纳了许多劳动力,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约2亿人。哪些行业与职位灵活就业人员多?灵活就业人群的落户、住房和社保等情况如何?
2022年10月,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课题组联合发布《2022年三季度灵活就业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聚焦于我国灵活就业群体,通过支付宝线上调研平台向支付宝活跃用户随机发放问卷,经过9月20-30号近两周时间的投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2254份。基于问卷信息,报告重点分析了灵活就业群体典型性特征,并构建基于从业者角度的就业景气指数、收入景气指数和消费景气指数,从宏观层面判断灵活就业形态的最新情况。
报告将被调查者个人反馈是灵活就业状态的从业者(例如建筑工人、平台接单人员、在线服务人员等)与没有工商登记的个体户(如街边摊贩等)定义为“灵活就业群体”,占全部样本的22.9%;将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全职人员定义为“全职就业群体”;对于有工商登记的个体户(如饭店老板等),由于该群体并不属于在公司从业的全职人员,但其工作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将其定义为“个体户稳定就业群体”。在往期关注从业者学历、年龄、行业以及工作时长等信息基础上,本季度调研重点关注了从业者落户需求、住房问题和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基于本次调研的分析,样本的灵活就业群体呈现以下特点:
- (1)灵活就业群体存在较强落户需求,农村户口人员落户难度更大。灵活就业群体中农村户口占比近七成,其中55.2%的人员在异地工作,远高于城镇户口异地工作的比例(28.4%)。在落户需求方面,农村户口、城镇户口的灵活就业人群中均有四成左右存在异地落户需求,但过半的农村户口人员认为落户难度很大,此比重约为城镇户口人员的两倍。
- (2)异地工作的灵活就业群体住房问题突出。接近八成异地工作的灵活就业群体在工作地无房产,其中存有购房需求的人员中19%认为房贷利率下调会增加购房意愿。在异地工作的灵活就业群体中,65.1%的人无房产,10.9%的人仅在老家有房产,在工作地无房产的比例合计高达76.1%。
- (3)灵活就业群体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和社保参与度偏低的问题,55.3%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劳动合同或仅有一年内的临时合同,拥有一年以上长期稳定合同的比例仅为30%。在社保参与方面,参与缴纳全部五险一金的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仅有13%,近六成的人员未缴纳过任一五险一金,其中建筑工人、线下生活服务业人员尤为突出。
- (4)灵活就业群体参保渠道不畅。在未缴纳任何五险一金的原因方面,“工作单位较小或未注册”(22%)和“未与公司签订合同”(18%)是主要问题,并存在“已与工作单位签订合同,但单位不愿缴纳”的情况(8%),还有12%灵活就业人员想参与社保缴纳但不清楚缴纳方式。
- (5)灵活就业群体购买个人养老金意愿较高。49%的灵活就业人员表示愿意参加,认为该制度可以为其未来养老提供补充,并能够帮助其理性规划养老资金(39%);还有15%的人表示目前不愿意参加,主要原因是经济负担较大而无法参加(53%);此外,有近四成的人员表示还不了解该项制度。
- (6)灵活就业群体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从业者为主,通过平台接单或提供在线服务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占比仍较低。本期调研重点关注了云客服这个新兴职业。值得注意的是,在线服务人群里超过两成是日常从事在线客服、热线客服工作的“云客服”,而兼职云客服中有超过30%是蚂蚁云客服,蚂蚁云客服平台的从业人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3.2小时,每月平均能增加1500元左右的收入,体现了云客服工作时间灵活,增收较多的特点。
- (7)年龄以21-40岁为主,直播和在线客服等新型灵活就业群体更年轻化,建筑工人、物流运输人员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等群体平均年龄较高。
- (8)与全职工作者相比,灵活就业群体学历水平偏低,近70%在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仅有25.7%,低于全职工作的61.4%。
- (9)灵活就业群体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51.6个小时,工作时间偏长,接近4成的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尤其是建筑工人、物流运输人员和平台接单人员。
- (10)灵活就业群体的月收入分布集中在5000-8000元区间,超过六成的人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且收入分布两端化特征明显,即2000元以下、2万元以上的占比明显高于全职工作者。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收入差距较明显,个体户(无工商登记)、建筑工人和物流运输人员的收入平均水平排在前三位。
报告将“没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从业者定义为失业群体,调研数据显示,该群体三季度平均找工作时间较二季度缩短了0.4个月,并且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的人员占比由二季度的75%下降至64%,稳就业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就业形势趋于好转。但失业群体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失业保障的知情度和可得性不足,仍有86.6%的失业人员没有领取失业金,仅比上季度降低1.5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不知道如何申请”(50.5%)和“不符合条件”(36.1%)。
三季度末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收入、消费景气指数较二季度末均有所回落。作为对经济波动边际感受更为敏感的人群,经历了疫情频发、高温天气等因素冲击下的经济修复历程,灵活就业群体对就业形势变化的认知更为深刻和真实。三季度末,就业景气指数从二季度末的61.7%下降至48.7%,收入景气指数为48.2%,均跌至荣枯线以下;消费景气指数为56.4%,仍处在扩张区间。大家普遍认为“疫情冲击影响”是制约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好转的主要原因,而消费支出增加更多是由于“物价上涨,消费不得已增加”,较少是由于“收入增长,消费自然增加”、“对未来预期变好,消费自然增加”,并且未发现消费券对于消费增加的人群有拉动效果,但不排除对消费稳定或减少的人群有一定稳消费的作用。展望四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预期指数和收入预期指数分别为57.7%和56.5%,均处于扩张区间;消费预期指数为52.0%,尽管仍呈现扩张态势,但与三季度相比扩张幅度明显下降。
总体来看,三季度国内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但同时也存在疫情反复、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收缩等负面因素,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稳就业依旧是稳增长工作的重点和发力点。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抓手,短期内应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和失业群体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民生兜底保障。中长期内,建议放宽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落户限制,推进安居房、保障房建设,构建灵活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加强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