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拥抱变革 推动增长

本报告是毕马威第33期年度香港银行业报告,回顾了香港银行业2020年的业绩亮点,并分析了排名前十的香港本地注册银行的关键财务指标。在本报告中,我们还探讨了ESG、转型、财富管理以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通道的地位等重要行业主题。

在评价2020年香港银行业的业绩表现时,我们必须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虽然疫情无疑对香港经济造成了冲击,但并未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度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后,香港银行业恢复得不错。监管机构过去几年为改善银行业资本水平和流动性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强劲表明,香港银行业仍然保持着相当的韧性。根据我们的观察,香港银行业的信贷损失未显著增加,也未有银行需要面对因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不当行为指控的相关挑战。尽管如此,香港银行业2020年的收入有所下跌,主要原因是净息差下降,这对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贯穿2021年,并可能持续至2022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告今年推出了一个新类别——虚拟银行,为33年来首次。本报告分析了香港八家虚拟银行的业绩和关键财务指标,并讨论了它们的增长前景。现在断言哪些虚拟银行将引领市场尚为时过早,但是新的参与者想要吸引客户,展现出它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就必须不断改良和扩大产品与服务。对它们而言,未来12个月将极为关键。本报告还探讨了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将对香港银行业产生显著影响的四个重要主题:

ESG:香港银行业继续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事宜,香港金融管理局日益鼓励并要求银行将ESG 纳入风险管理框架。部分银行承诺在业务中赋予ESG核心地位,并提供更多利好ESG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仍有挑战尚待解决(例如,制定统一的全球ESG标准),但是未来几年,ESG在银行业及更广泛的金融服务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将是大势所趋。

转型:为了降低成本,改善客户体验,并提升风险管理与合规,许多银行多年来非常重视转型,而新冠疫情无疑加快了转型落地的步伐。疫情使得银行更愿意通过削减经营支出来维持盈利能力,尤其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利息收入增长可能非常有限。此外,企业和个人客户均希望银行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更直接地处理服务请求,降低服务中的人工成分。这些都需要银行实施系统和流程转型。

财富: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下,许多银行正在探索如何摆脱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可以赚取服务费的业务活动。香港银行业正日益关注亚洲地区的财富管理业务机会。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正在创造大量新财富,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壮大。正如“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作为国际金融和资产管理中心,香港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一领域,我们观察到以下几个趋势:国际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试图利用香港作为扩张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中资银行正着手在香港设立财富管理子公司;而新兴的虚拟银行和财富科技公司则希望为零售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此外,即将推出的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将为香港银行业提供重要机遇。虽然该计划初期提供的是面向大众富裕阶层的简单型投资产品,但如果成功推出,未来可能推广至更富裕的阶层,为银行业提供更多机遇。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通道的地位:跨境理财通除带来理财业务机遇外,还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国际资本进出中国的重要通道的地位。众多国际和中资银行看中了香港丰富的人才资源、多元化的商界和投资者群体以及公平透明的监管制度,正在计划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许多国际银行还继续以香港为起点,作为在中国内地设立子公司的前奏。

总体而言,尽管收入和盈利能力持续承压,但香港银行业仍然保持韧性,且正在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行业投资正在增加,多家银行相继宣布计划增加香港一线员工的人数(尤其是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然而,香港银行业的增长有赖于香港整体经济活动的增长,而后者最终又将取决于香港的疫苗接种成果,以及香港向中国内地和世界其他地区开放边境的速度。

我们希望我们关于2021年香港银行业的视角能使您有所收获,并期待与您共同讨论香港银行业的业绩和当前的行业格局。

2021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拥抱变革 推动增长插图 2021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拥抱变革 推动增长插图1 2021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拥抱变革 推动增长插图2 2021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拥抱变革 推动增长插图3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