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
近期,武大经管张三保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正式出炉。报告评估了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7大区域、9大区域战略/倡议的营商环境,比较了“全国整体”和“不同区域”的营商环境,还形成了31份分省报告,就下一步“如何积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建议。
这份报告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营商环境建设的4个方面“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确定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参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吸纳多个国内外主流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分别形成了“融资、创新、竞争公平、资源获取和市场中介”“政府效率、政府廉洁与政府关怀”“政策透明、司法公正”“对外开放、社会信用”等12个二级指标。基于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所反映的次数,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加总获得一级指标权重。最后,基于既有参照指标体系和数据可获得性,确定了24项三级指标。由此,构建出中国大陆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发现:
- 各省营商环境呈现层次化特征,子环境的均衡度存在较大差异。
- 营商环境从低到高分为C—A+共7个等级,处于中等(B)和落后(B-)两档的省份最为集中,数量占了1/2强。
- 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简单等同于营商环境水平,一些省份的营商环境排名与地理禀赋或者行政级别不匹配。
- 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分属中等和落后档,东北三省亟待改善营商环境。
- 部分省份“子环境均衡度”与“整体营商环境”严重倒挂。
- 不同区域的营商环境差异显著: 地理上的七大区域中,华东地区遥遥领先,西南、华北、华南跟随其后,这四个地区高于全国均值;华中、东北和西北则低于全国均值。
- 九大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度不一,一半区域营商环境高于全国均值,另一半低于全国均值。
政策建议:
- 各省政府可对照得分与排名,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 北京、上海、广东和四川继续深化改革,持续引领。
- 浙江、安徽和贵州,保持整体优势的同时,着力优化排名较低的子环境。
- 整体排名靠后的省份,可以聚焦优化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子环境,从而提升整体水平。
- 省份间应形成互动学习机制,以平衡省际发展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