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深圳发展40年与办公楼市场格局展望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中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完美诠释了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成立之初衷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为改革开放投石问路的历史使命:在特区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将被推广至全国,而不甚成功的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被限制在特区之内。这一精巧的制度安排减小了改革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降低了改革的试错成本。因此,特区在新的改革尝试时可以更为大胆,中央在给予特区政策支持时顾忌也会更少。
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的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通过对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市场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作用;特区还引入了“三资”企业,积极探索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同时引进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更是为特区打开市场,使深圳直接参与全球化分工。在这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实践中,深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八十年代以年均近40%的速度飞速增长。
由于深圳经济特区在1992年被授予了特区立法权,再加上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所拥有的经济管理权限,深圳市政府开始主导特区的改革与经济工作。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市政府逐渐淡化其经济管理者的角色,而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企发展,深圳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政府角色的转变与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为九十年代的深圳
带来了年均25%的GDP高速增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深圳的经济体量迅速超越全国多个省会城市和区域经济重镇。及至世纪之交,深圳在经济体量上已成为我国内地第四大城市。
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及深圳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愈加重要,21世纪以来,围绕深圳的制度创新进入了新阶段。当地政府层面,除了继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外,产业规划也成为一大工作重点,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奠定了深圳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令深圳的经济增长在过去20年长期高于国内主要城市。中央政府层面,深圳成为诸多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CEPA、前海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一不凸显深圳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同时赋予了深圳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引领制度创新的历史任务,深圳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