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
自2018年开始,我们对125家区域性银行开展了基于历史数据的演进观测和分析,以期寻找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成功规律。彼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拉开序幕,中国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三期叠加、利率市场化推进和监管趋严等挑战,区域性银行告别“黄金十年”,粗放式发展时代渐行渐远,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此刻,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社会生活和生产,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深。此外,区域性银行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于:房地产企业违约频现,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信用风险上升,优质资产难觅;大型银行下沉小微信贷,普惠金融业务竞争加剧;各类金融机构全力投入财富管理,激烈争夺中高端客户;监管整治经营乱象,规范经营行为,对银行的合规经营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性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和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对125家区域性银行过去八年(2014年至2021年)关键指标的追踪分析,我们编制了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ChinaRegionalBankHigh-qualityDevelopmentIndex),通过指数形式直观、具象地展现了当前区域性银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验证了区域性银行分化加剧已成客观事实。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局,区域性银行必须重新思考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通过业务模式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构建核心竞争力。我们非常荣幸能在行业的转型变革中贡献一份力量,期待与行业同仁共同努力,期待未来区域性银行在支持地方民生、共同富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本报告通过编制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CRB HDI),观察和分析了125家样本区域性银行在2014-2021年之间的规模、盈利以及资产质量表现。
同时,报告将125家样本银行按照资产规模由大到小划分为三组,对样本银行进行横向比较。
关键结论
1、指数整体下行趋势明显,分化加剧,区域性银行需适应新常态
- 近八年来,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逐渐下降,87%的样本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值较2014年有所降低,仅13%的样本银行能够穿越周期实现逆势上升。
- 资产规模增长放缓是多数区域性银行正在面临的难题,2021年仅60%的样本银行资产规模能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三大组别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增速较2014年分别下降了13.8个百分点、6.1个百分点、8.7个百分点。
- 与规模增长放缓难题相伴随的还有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2021年有19%的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该比例较2014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三组样本银行不良率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50个基点、20个基点、20个基点。
- 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亦有所下降,90%样本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较2014年有所下滑,93%的样本银行净息差收窄。
2、落后者源于随波逐流、墨守成规,成功者源于坚守初心、勇于变革
- 部分银行过去八年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排名始终靠后或排名较2014年出现明显下滑,这类银行或热衷追求短期热点、或未能及时转型,或兼而有之,忽视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难以应对愈加激烈的竞争,陷入负循环困局。
- 少数银行过去八年排名始终保持领先或实现了逆势上升,展现出了穿越周期的韧性和能力,报告发现此类银行有以下共性成功因素:
- 拥有清晰、稳定的战略主线,聚焦、深耕、差异化、本地化是其共性特征,不以环境变化而改变初心,亦能做到沿着主线不断迭代,而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执行力和定力;
- 因而,在同质化经营严重的区域性银行中拥有鲜明特征,或是深耕几类客户、或者专注几种产品、或者精琢几款服务;
- 充分发挥了区域性银行决策链条短、船小好掉头的比较优势,真正将敏捷体现在业务经营、模式变革和能力塑造中。专注效率和体验构建了业务经营的护城河,同时勇于变革、善于落地;
- 高管任职时间较长或继往开来、战略思路有延续性,同时具备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3、大道至简,回归本源
- 区域性银行应抛弃原先以外在规模为重的理念,转而注重内涵价值,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的穿越周期的“卓越银行”;
- 围绕“基础客户、基础业务”,深耕本地,摸索出一条区别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看似“平凡之路”,反而会成就区域性银行的“不平凡”;
- 区域性银行需要以“SMART”五大领域作为转型破局点,分别为战略规划(Strategy)、业务模式(Model)、核心能力构建(Ability)、风险管理提升(Risk Management)、技术与业务融合(Technology)。
《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编制进行介绍,包括指数的编制原则、编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基于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析,回顾了过去八年125家样本银行的经营表现,并得出关键结论。第三章基于样本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历年的数值及排名,筛选出“持续领先型”、“稳步上升型”、“高开低走型”以及“低位徘徊型”四类银行,并总结出卓越区域性银行的成功经验及表现相对落后的银行的发展教训。第四章提出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以及关键的转型领域,对如何成为穿越周期的卓越银行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