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

日前,毕马威中国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回暖,总体处于稳中向好的复苏过程中,累计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受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叠加局部疫情爆发,二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同比增长7.9%,但剔除基数因素,两年平均增速为5.5%,较一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我们维持全年经济增长8.8%的预测。

生产方面,上半年工业生产继续支撑我国经济增长,同比增速为15.9%,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二季度两年平均增速为6.6%,较一季度增速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环保力度加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芯片短缺、年中设备安全检查等因素对工业生产造成一定拖累,但总体增速依然高于往年平均水平。7月制造业PMI录得50.4,连续17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显示工业生产动能依然延续扩张态势。同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继续修复,但增速仍然弱于历史平均水平。局部地区疫情反复以及居民收入增速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居民消费意愿形成一定制约。二季度社会零售两年平均增速4.6%,较一季度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水平。二季度汽车零售放缓,芯片短缺使得汽车供货周期时间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但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继续保持强劲,上半年销量超过120万辆,是去年同期水平的三倍。6月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12%。同时,线上零售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3.7%。与线上零售密切相关的快递业务量上半年已经突破500亿件,接近2018年全年的水平。

在制造业投资拉动下,上半年投资端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速4.5%,较一季度提升1.8个百分点。随着政策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内外需持续改善,企业盈利增加,制造业投资动能在二季度继续提升,两年平均增速为4.6%,较一季度提升6.0个百分点,我们预计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加速回暖。地方政府在二季度陆续发行新增专项债,对基建项目融资提供更多支持,下半年基建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在施工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短期内仍将保持一定韧性,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持续发力,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稳步回落。

上半年中国外贸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13.4%,明显快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累计达2,515.2亿美元,为仅次于2015年的历史第二高位。出口方面,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和世界较为乐观的经济预期为外部需求的回暖提供了支撑,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8,991亿美元,同比增长40.2%。进口方面,二季度进口两年平均增速为13.9%,进口额高达6,700亿美元,创下季度新高。中国制造业动能加快修复、全球产业链的逐步复苏,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长。

7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肯定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基调的同时,也指出我国经济的复苏依然不稳固、不均衡。本次会议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 与4月份政治局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公报去掉了“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这一变化体现了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压力有所加大。近期新冠疫情出现一定反复,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播力更强,我国防控措施也再次收紧,将对下半年经济复苏带来一定挑战。同时,大宗商品价格虽然总体从高位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也对企业生产带来一定持续压力;
  • 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会议提出“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这意味着尽管下半年压力有所加大,但宏观政策仍将从今明两年的总体发展着眼,不会为了短期增长而牺牲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预计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的自主性。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胀增速创多年新高,导致其货币政策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和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通过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大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健全城乡流通体系等措施,推动消费和投资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能;
  •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减碳、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方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稳步推进。会议提出将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 继续强调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近期部分赴美上市互联网企业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安全法》通过并将于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也体现了我国对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

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4.2%。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恢复较慢,两年平均减少0.8%。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进度较去年亦有所放缓,截至6月末,仅完成3.65万亿全年额度的27%,远远低于前两年的同期水平。上半年财政政策总体表现偏紧,有助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并为下半年预留发力空间。政治局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下半年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加快,财政支出将有所提速。但本次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防风险依然是主基调,基建投资恐难出现大幅反弹。

货币政策方面,7月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从6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社融、出口、制造业投资、消费的数据均表现较好。我们认为,此次全面降准更多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政策,并不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此次降准政策:第一,应对MLF到期和税期高峰以及政府债发行造成的流动性缺口;第二,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推动银行更多向实体经济让利,对冲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第三,尽管目前经济持续修复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动能有所放缓,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挑战。此次提前做出政策应对,有助于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并为后续政策调整预留出空间。政治局会议强调,我国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结构上更加突出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的支持。考虑到下半年在MLF到期和政府债发行双重压力下,资金面仍会比较紧张,未来不排除还存在1-2次降准的可能。

7月末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6%,与4月的预测持平,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9%,较4月预测提升0.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路径将继续分化。较高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充足的财政空间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发达经济体的疫苗接种率较高,叠加政府持续的财政支持,将推动经济在下半年的快速复苏。与之相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由于疫苗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二季度受到德尔塔变异病毒的大面积传播,生产经营活动再次受到冲击,对经济持续复苏带来影响。宏观政策方面,在大规模财政刺激和需求端加速修复的拉动下,通货膨胀超预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促使美联储等央行开始考虑提前收缩货币政策刺激,也将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做出战略决策时,需充分考虑全球宏观环境及政策变化。

在政策分析部分,本期报告对2021年二三季度政府发布的重要政策和相关热点事件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内容包括:数据安全法正式通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多部门进一步加强虚拟货币监管。

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插图 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插图1 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插图2 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插图3 2021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插图4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