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地级市角度看人口普查
研究结论
2021年生育政策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31 个省市陆续发布了地方人口普查公报,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从地级市的角度,窥探到过去十年人口流动的趋势、各地老龄化的差异等等信息。
城镇化还在加速推进,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呈现分化的态势,超大城市仍在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大城市的范畴,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已面临人口流出:(1)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的5.88%,GDP 占全国12.6%(2020 年),十年前这两个数据分别是4.95%和12.9%,在经济集中度没有太多变化的情况下人口集中度在提升;(2)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普遍增长,成都和重庆主城都市圈的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 万,中西部地区的郑州、西安、长沙无论在人口总量还是人口增速上都力压长三角地区的明星城市苏州和杭州;(3)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收缩,其中既有东三省,也有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中,辽宁省抚顺市10 年来人口下降近20%,吉林省白山市下降26.7%,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铜陵市降幅达16%,珠三角地区中,广东省梅州市常住人口下降了8.7%;(4)中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六大核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和长沙的常住人口分别较“六普”增长11.1%、38.5%、53%、26%、46.1%和42.5%;(5)各个省份“单中心”集聚的背后是更加活跃的省内人口流动,河南省省内流动人口较2010 年增长了163.8%,湖北省省内流动人口比2010 年增长了74.2%;(6)东北三省人口流失严重,地级市中仅有沈阳市、大连市和长春市的常住人口实现增长,黑龙江所有地级市人口均流出,其省会城市——哈尔滨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下降的省会城市。
老龄化同样呈现地区间的不均衡:(1)上海、重庆和江苏已进入中度老龄化,其余省份全部进入轻度老龄化;(2)云南省的人口结构变动异于全国,呈“两降一升”——低龄和劳动人口下降,老人增长(全国则是“两头上升、中间下降”);(3)广东省的人口结构相对健康,老龄化水平处于地位,低龄人口占比提升;(4)在披露人口年龄结构的省份中,吉林和辽宁各个地级市的老龄化程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省的抚州市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31%,为公布年龄段数据的地级市中该比例最高的城市。
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2010 年至2020 年,全国15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由9.08 年提高至9.91 年,每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至15467 人。各个城市中,北京每10 万人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遥遥领先,超过4 万,较10 年前增长近三分之一。此外,中部的两个省会城市也位居前列。从受过大学教育人数的增幅来看,深圳以64.4%的增幅居于榜首,而北京和上海则分别增加33%和54.7%,郑州的增幅也达到53%,与上海基本持平,跃居成为中部的人才高地。
城市住宅价格普遍上涨,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涨幅并不亚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我们发现,人口增长的幅度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人口数量的相关性更强,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住宅价格均有较大涨幅。
风险提示
(1)生育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出生人口更大幅度下滑;(2)户籍政策超预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