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

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直接实现汽车电动化可以避免先燃油车再逐步向电动车普及转换的个人和社会成本,对缓解我国能源风险、助力实现碳中和,以及通过稳固新能源汽车基盘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正向效益。我国汽车增量市场将由东部向中西部、一二线向三四线城市、城市向乡村拓展与转移。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具备了直接与大城市同步进入电动化时代的基本条件。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加快这些区域电动化发展成为关键课题。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20年,百人会针对中小城市与农村的电动汽车发展研究进行了数次调研并发布研究成果。此次发布的《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是在此前《农村电动化调查报告》与《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中小城市的调研与分析内容。报告通过对政府管理者、企业推广人员、专家及消费者的走访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增加了中小城市电动化市场情况及趋势、基本配套条件与产品需求、阻碍因素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适合这些区域电动化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电动乘用车市场呈上升趋势,A00级轿车最受欢迎

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市场规模庞大,截至2019年底低速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这些车型的普及,培养了消费者充电和驾驶习惯,为电动汽车推广奠定了基础。

整体来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正在加快,消费潜力逐步被释放,具备经济型电动汽车消费能力。从中小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来看,住建部发布的《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中小城市81.5%的居民家庭总体日均出行里程小于50km,77.2%的家庭每年远途出行小于10次,综合来看,当前中短途的电动汽车能够满足这些区域居民的出行需求。再加上电动车产品多样化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基本具备,在政府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实现了快速增长。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从市场规模增速来看,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销量在2016-2019年间年均增长率达49%,与大中城市的57%还有差距。2016-2020年间,中小城市的电动乘用车市场份额虽然出现过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个市场在逐步扩张。报告认为,如果未来中小城市与大中城市电动乘用车普及率基本相当,那么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市场还有至少16%的成长空间。

从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小城市的电动乘用车销量渗透率快速提升,但仍然显著落后于大中城市。近四年来中小城市渗透率基本处于大中城市40%-50%的水平,且二者基本相差3-4年的时间。不过在疫情期间,中小城市受影响较小。

从市场结构来看,受供给端车型结构及成本等综合因素影响,当前中小城市电动化消费主要集中在轿车,SUV及MPV相对较弱,与大中城市有明显区别。中小城市的电动轿车销量以A00级为绝对主流,占比接近70%。

此外,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销量更多流向了非营业目的。全国范围内电动乘用车用于营业目的的份额超过20%,大大高于传统乘用车2%的比例,表明营运端需求对新能源车销量具有更强的拉动作用。其中,大中城市电动乘用车用于营业目的的份额达到25%以上,而中小城市这一占比仅为10%,表明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销售更加依赖普通消费群体。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制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目标为基础,报告对未来5年全国电动乘用车销量及渗透率进行了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城市的电动乘用车销量渗透率逐步向大中城市靠拢,预计2025年中小城市电动乘用车销量为126万辆,5年内年均增长率为40.3%,渗透率将达到12.4%。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汽车行业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影响,出台进一步趋严的法规,那么渗透率将超过当前预测水平。

中小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电动汽车?

为了解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线上与线下调研。其中,中小城市线上调研样本为1500份,主要为城区及城乡结合处居民;农村实地走访调研样本为220份,主要为山东和陕西农村居民。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城市居民既关注产品性价比,也重视续驶里程、安全及充电便利等因素。而在实际购买中,价格依然是决定性因素,购车预算普遍在8万元左右,与家庭收入有正相关性。部分品牌效应较好的热门经济型电动汽车更受青睐,一些具有中等及高价位需求的消费者会选择降维车型。

中小城市居民更侧重通过电动汽车实现代步等需求,占比达到80%,也因此对续航里程预期较高,里程需求受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价位在7万元以下时,对续驶里程低于300km车型的需求占比超过60%;价位在10万元以上时,对续驶里程的需求高于300km,需求占比超过80%

此外,部分居民对电动汽车充电速度有较高诉求,中小城市充电倍率高于1C的需求占比超过1/3,从实际情况考虑,中小城市更倾向于快慢充结合的车型。

中小城市汽车电动化面临的问题与推广建议

与农村市场类似,在中小城市,既面临与大城市发展初期同样的推广制约问题,如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产品本身和体系构建不完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供给侧满足主流需求的产品较少,且部分产品价格竞争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市售313款纯电动乘用车中,售价10万元以下的车型占比仅为24%,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价格差额约在1-2万元左右。这些区域电动汽车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将依赖电动化降本速度及企业经济型电动化产品的布局节奏。

第二,发展初期面练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位。中小城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生态构建滞后,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公共充电桩保有水平,仅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总保有水平的17%、6%、2%,加大了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度。

而且,中小城市同样面临充电桩进小区难的问题。老旧小区受建设用地限制,缺少标准停车位,更不具备安装充电桩的条件;部分居民小区电力基础薄弱,由于改造成本大而难于实现电力扩容,难以支持一定数量的充电桩接入小区。物业公司也出于安全隐患、责任纠纷、部门督察等压力,对小区内建设充电桩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无产业基础与环境治理压力中小城市缺少较强的电动化驱动力。从前期发展来看,有明显驱动力下的中小城市电动化较好,如柳州、保定、芜湖等地。而一些没有汽车产业、缺少蓝天保卫战等强力政策导向、财政较弱的中小城市,驱动力往往较差,在较难吸引主流车企进入并无法大力布局的局面下,一般鲜有较强的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等扶持政策,市场驱动下的电动汽车消费一般不足。

第四,在中小城市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动汽车价格错位时期,电动化产业共性问题,使居民的购买动力进一步下降。诸如经济型电动汽车的残值问题、电动汽车安全与质量问题等。

基于此,报告提出了针对中小城市汽车电动化的推广路径与建议。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其禀赋条件也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在不同阶段的策略及车型选择上可进行差异化,即“分区域、分阶段、分领域”的发展模式。

在国家层面,应给予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信号,通过进一步完善电动汽车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区域进行示范试点、鼓励汽车企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鼓励加快小型经济型电动汽车推广等方面来推动中小城市的汽车电动化发展。

在地方政府层面,应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府引领与统筹系协调,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本地新能源汽车友好型政策体系的建设,并进行新能源服务体系布局,引导企业开展多样化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营造维护良好舆论环境,减少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阻力。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1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2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3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4 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插图5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