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代表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测
2020年“疫情环境”下,国内经济增长的韧性凸显。伴随经济复苏,在维稳措施与流动性宽松的共同作用下,全国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全国98城宅地成交总建面及金额同比分别提升9%、18%。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金额均创新高。
购地及购房资金进一步向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位居全国前列,部分区域面临市场过热风险。
下半年起,随着全国宏观经济及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趋势明确,国家流动性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稳杠杆”提上日程,对房地产实施的资金管控加严。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限制性措施”重新加码。
展望未来,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对房地产金融的审慎管理仍将持续推进。经济环境仍存不确定性,“分城施策”将更灵活推进。流动性“边际收紧”一方面制约房企资金,另一方面亦抑制市场周转。资金回笼压力之下,房企推货将保持规模高位,市场成交有望与近年水平相当。但土地及营销成本高企,行业利润率面临更大挑战。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分析
2020年中国“抗疫”成果显著,经济增长韧性凸显,国内经济对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民币资产具备更强支撑。然而,经济继续向好恢复的基础尚未“足够牢固”。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增速边际放缓,“出口”后续增长弹性将有所降低,“消费”的复苏程度“尚未充分”。
在政策面,随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提高。宏观调控由“超常规宽松”向“常规宽松”过渡。下半年“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重新加码“限购”、“限售”、“限贷”。
1.2020年经济“抗疫”成果显著
2020年我国GDP总额迈上百万亿元的新台阶。制造业连续11个月保持扩张区间,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国际经合组织预计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对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民币资产价值具备支撑。2020年人民币币值持续上涨,12月较6月上升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0.15(即1元兑6.54人民币)。国内股市及商品房市场持续向好,上证指数12月达到3450点,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升6%。
2.“消费”仍待提振,“控杠杆”必要性提高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是主要的拉动力。【出口】维持高增,防疫物资、以及下半年欧美需求恢复促使出口连续5个月保持9%以上增速【投资】(基建、房地产)上半年显著复苏,下半年虽边际放缓,但总体仍保持高位增长。
但【消费】复苏程度“仍未充分”,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为4.6%,较2019年降低3.4个百分点。企业实际“需求人数”仍处负增状态,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2.1%,较2019年降低3.7个百分点。
国内宏观杠杆率受抗疫措施推动“快速抬升”,截至三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由2019年的245%上升至270%。“杠杆率上升”叠加“企业违约率上升”加大未来经济运行风险,“控制杠杆”的必要性增加。
3.宏观调控由“超常规宽松”向“常规宽松”过渡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从上半年进入下半年,流动性措施的“超级宽松”暂告一段落,并逐步向“常规宽松”过渡。新增社融逐月回归2019年以来均值水平,“降准”等超常规宽松措施于6月后“未再出现”,央行转而更多采用MLF,逆回购等措施补充流动性。
下半年全国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态势已经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指绝大多数城市于年初实施较为宽松的房地产政策)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限制措施”(限购、限售、限贷等)重新加码;但房地产对“吸纳人才”的积极作用仍被各城政府重视,各地“人才措施”保持相对宽松。
二、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疫情经济”下的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二季度起,全国98城商住用地成交快速复苏。全年成交宅地总建面及金额同比分别提升9%、18%。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金额均创新高,均价保持上升趋势。
购地资金及购房资金进一步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四大城市圈中,长三角宅地溢价幅度最大,大湾区深圳、东莞等优势城市宅地溢价较好。杭州、宁波等城市“日光盘”频出,深圳、东莞、广州等优势城市“有价有量”。环渤海、华中/华西城市群,多个城市区域市场仍需“以价换量”。
1.大势向好,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
“疫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快速修复。年初疫情叠加春节,土地市场成交低迷,3月后维稳政策激励土地成交,房企拿地积极,6月成交总建面累计同比回正。
在宽裕流动性及融资环境刺激下,2020年全国重点城市成交楼面地价走高,9月后“三道红线”划定对“一路高歌”的土地市场起到必要的“镇静作用”,土地成交溢价率有所回落,但房企对“优势区域”(重点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土地的争夺仍然激烈。
从商品住宅市场看,2020年全国9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总建面5.5亿㎡,同比上升13%。98城商品住宅平均成交价格稳步提升,同比上升11%。不同区域商品住宅库存分化发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仍处去库存阶段,商品住宅库存分别同比减少3.7%和0.5%。环渤海、华中华西商品住宅库存分别同比上升6.9%和3.8%。
2.加剧分化,资金进一步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
房企资金集聚于优势城市“拿地”的特征明显。Ⅰ/Ⅱ/Ⅲ/Ⅳ四类城市2020年成交建面同比分别提升27%、1%、4%、14%;成交金额同比则分别提升43%、10%、17%、18%。可见,I类(一线)及Ⅱ类(强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相较其它类型城市更加活跃。
按土地市场热度划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华中华西>环渤海。2020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王”频出,“地价TOP10榜单”中产生于2020年成交宅地的占比分别达42%、56%,土地市场热度较高。华中华西、环渤海则分别为35%和24%。
商品住宅市场方面,购房资金更关注在“先行城市”的置业机会。通过比对38个代表城市主力推售区域的市场成交均价(按市场推售价格统计)变化,可以发现:I类(一线)城市的市场表现最为稳健,2020年不少“库存稀缺+地价居高”的区域面临价格上升压力;II类(强二线)及Ⅲ类(二线及强三线)价格上行区域集中在配套成熟度高、规划实施力度大的“中心+近郊”,该类城市区域市场价格普遍“以升为主”。由Ⅲ类(二线及强三线)到Ⅳ类(三四线)城市,实施“降价促销”的区域数量有所递增。Ⅳ类(三四线)城市由于受地缘购买力、城市发展能级及配套成熟度等因素影响,市场复苏态势仍待进一步巩固,下半年“价格下跌”的区域(按取样城市主力推售区域,加总统计)数量约占4成。
从四大圈层城市(主力推售区域)“去化表现”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去化速度加快,去化“500套以上”(按平均单盘统计)的区域占比明显增加;长三角区域热点城市保持旺销,去化“200套以上”的区域占比持续提高;环渤海区域市场热度仍然偏冷,多个区域走货效率改善并不明显;华中、华西下半年项目周转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相较2019年仍有一定差距。
三、2021年政策趋势
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存,因而在政策执行上更强调“精准”及“时度效”,政府对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将“更宽幅波动”。
房地产政策由“降成本”走向“控杠杆”,流动性“边际收紧”将一定程度抑制市场周转,“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受到更大抑制,使局部高涨的置业情绪降温,市场稳定性随之提高。“需求侧改革”将加快一级市场供应向租赁住房倾斜,从市场源头缓解重点城市的“供求矛盾”。租售并举之下,土地资源仍然具备充足的价值支撑。
在政策引导下,城市资产作为“城市发展价值”的关键承载,将对推动城市规划、财政与经济稳健前行发挥更积极作用。
1.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但“措施执行”将“更宽幅波动”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在疫情受控的假设前提下,环球经济将走向复苏,然而,“病毒变种”以及“外国政府抗疫措施”等因素将对“经济修复”带来影响,不确定性仍存。
2021年宏观政策需要顾及的“分项目标”对比2020年明显增加。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超宽松”的维稳措施已逐步向“常规宽松”过渡,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政策“不急转弯”,各项维稳措施再大幅收紧的可能性较低。在政策执行上,转而更强调“精准”及“时度效”,对“资金/资源”的调度更加讲求“针对性”。
对比2020年:(1)政策的一致性减少。2020年各项主要措施以“维稳”为大方向,2021年既需“维稳”亦需“促进转型”,因而,不同类型的措施、不同地区的政策,其彼此差异会有所加大;(2)波动性增加,2021年宏观调控将更视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在外部环境加快变化的情况下,不排除政策在“紧缩”与“宽松”之间的切换会更加频繁。
应对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各项“执行措施”动态调整
2.“降成本”走向“稳杠杆”,流动性“边际收紧”制约市场周转
货币的“超常规宽松”告一段落,流动性的“边际收紧”将不可避免,对房地产实施的金融审慎管理仍将推进,这对企业的资金回笼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过往行业融资数据统计,预计2021年房企偿债压力仍大,资金压力将驱动房企推货维持高位。受“三条红线”调控影响,2021年土地市场或将适度降温,然而,资金面仍然关注在“优势区域”的土地获取,不同区域(基于地缘购买力、配套成熟度、规划等级及规划推进)的土地市场热度差异将更加明显。
政府流动性管控的重点领域由“一级土地市场”和“二级商品住宅市场”及“三级存量市场”延伸,在需求端信贷限制加严的情况下,“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受到更大抑制,局部高涨的置业情绪降温,市场稳定性将有所提高。
3.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将继续加强
2021年房地产的“需求侧改革”将加快推进,我们预计会由两个方向开展:
(1)供给侧向租赁住房倾斜。包括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重点城市土地供给向租赁住房倾斜、探索利用集体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等。租售并举之下,由于供给向“租”倾斜,“可售”的土地资源具备价值支撑。
(2)地方政府持续实施各项“人才措施”。各项“人才优惠”仍然是城市吸纳“工程师红利”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之下,“调控政策调整”与“人才措施保持相对宽松”将同时存在。
从中长期看,“稳杠杆”与“需求侧改革”相互配合,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得以持续加强。“稳杠杆”使房地产金融风险可控,通过短期抑制市场周转,使中长期市场发展动能将与城市经济动能“保持适配”,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得以提高;“需求侧改革”着力缓解“居住成本”与“人才居住需求”矛盾,提高市场对居住需求的兼容性(租售并举)。显然,“疫后”经济环境下,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并未改变,城市资产作为“城市发展价值”的关键承载,对推动城市规划、经济与产业稳健前行发挥更积极作用。
四、2021年市场展望
2021年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购买力环境,仍基本延续2020年趋势。
对房地产实施的审慎管理将推动规模房企推货保持高位,但同时亦将抑制部分人群的购买需求,2021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大,“需求不足”区域的风险或会在房企“资金周转要求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显现。
当前各城【市区边缘及近郊区域】市场成长动能充足,仍然看好该类区域在2021年的市场表现。
1.成交量:保持与近年相当
地方施政重回“松紧适度”(部分过热地区的市场调控压力增加)以及流动性管控措施加强,将限制市场成交规模及价格增幅。但在房企供货保持规模高位的带动下,全年成交量仍将维持与近年年均水平相当。
2.格局:资金仍然集中于优势城市、优势区域
国家规划红利、地方人员流动,以及社会产业资金仍将持续向优势城市聚拢。“控杠杆”将加大地区市场分化,“需求不足”区域的风险或会在房企“资金周转要求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三条红线”将使部分房企购地意愿下降,但重点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优质土地“买少见少”,土地购置成本“居高不下”,而“营销成本支出”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刚性”,2021年行业利润率受到更大挑战。
3.机会:具规划/配套支撑的【市区边缘区域+近郊】成长动能看高一线
当前各城【市区边缘及近郊】市场成长动能充足;“强规划”与“配套利好”支撑该类地区在2020年快速成为市区外溢购房需求的首要目标区域,快速推进的“产业落地”亦为客户带来更大信心。
预计2021年相关地区市场对置业需求的吸纳作用仍将持续走强,成交热度有望保持或继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