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理解财政,把脉政策“风向”
2021年一般财政赤字和专项债规模超预期,市场解读分歧较大。本文详细梳理财政政策思路发现,“低”效率杠杆行为确定性转向,保民生、防风险成重心。
一、财政政策退出方向明确、重在保就业民生,稳定杠杆和防风险保证更可持续
财政政策退出方向明确,仍保有较高赤字规模,重在保就业民生,并非维持高强度政府投资
相较于2020年的“更加积极有为”,2021年财政政策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重点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同时,政府投资相关动能明显弱化,对重大工程项目等表述由此前的“加强…建设”改为“支持”、“实施”,专项债优先支持在建工程等。
财政政策更可持续,主要体现为保持政府杠杆率基本稳定和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按照财政部长的解释,财政政策更可持续包含不急转弯、为今后留出空间和化解财政风险隐患,其中,不急转弯主要针对民生、中小微企业等“三保”领域;保持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为今后预留政策空间;持之以恒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基层“三保”支出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
二、“低”效率杠杆行为确定性转向,保民生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成政策重心
“稳”杠杆背景下,“低”效率杠杆行为确定性转向,专项债优先支持在建工程、重点向民生项目等倾斜
2021年明显淡化专项债撬杠杆作用、强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交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近年来首次下降、较2020年下降25%。除基建项目外,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专项债重点用于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及部分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等。
政策对地方债务风险重视度明显上升,遏制隐性债务增长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债管理等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工作,近年来一直在推进;疫情期间债务风险的加速累积,使得化解债务的迫切性上升。2020年7月以来,当局对地方债务风险重视度明显上升,强化监督问责、整治举债乱象;不仅加大隐性债务监管和化解,对地方债风险管理也明显加强,加强项目评估、强化信息披露等。
三、政策“退潮”下,货币流动性或较难出现趋势性收紧,利率债行情确定性强
政策“退潮”、信用“收缩”下,货币流动性环境或较难出现趋势性收紧
伴随政策“退潮”,信用环境已进入收缩通道;如果流动性持续紧张,可能加速实体融资收缩、债务风险暴露,不利于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同时,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及贷款展期、信用债等集中到期,仍需货币政策稳妥支持。此外,内外需“K”型分化下,商品涨价带来的结构性通胀,不会成为政策转向收紧的理由。
重申观点:从“固收+”到“+固收”,利率债行情确定性强、通胀交易提供较好买点,权益类资产估值压缩风险尚未解除
2021年,政策“退潮”之年,重心已回归“调结构”、“防风险”。伴随经济和信用“收缩”预期逐步收敛,利率债利多因素加速显现,长端收益率或将重回下行通道;而权益类资产估值压缩的风险尚未解除,低估值、盈利有支撑板块受的冲击较小,部分高估值板块压力较大。
四、风险提示
金融风险加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