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系列报告之三:“内循环”下产业升级,制造核心资产崛起
在“内循环”系列报告的前两篇中,我们在需求视角下探讨了消费回流、内需扩张带来的投资机遇。内循环在深层意义上强调在动态视角下联动产业发展,从供需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我们认为,在供给层面上本土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将带动更丰富的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投资机会,“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将是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直接表现。在市场短期估值分化的背景下,产业升级主线充分考虑估值性价比,我们推荐:1)中国企业已具备较强全球竞争力、且目前景气上行的行业,具体包括消费电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工程机械、板块估值相对合理的龙头;2)新技术领域开启新增长周期,主要包括5G主设备及电信光模块板块估值相对合理的龙头;3)在“十四五”规划产业政策框架内,具备成长性且估值相对合理的标的,包括风电、电力设备板块的龙头。
▍产业链优化升级潜力巨大。
中国在过去40年间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当前暴露出了供应链稳定性弱和产业附加值低两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从进出口角度看当前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我们认为机电产品、车辆、航空及运输设备,以及高端化工产品等行业将是国内产业强化的重要领域。
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会有更多的相关政策出台,为我国战略性产业的优化升级保驾护航,资本市场的主观能动性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施展空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将随着未来主板注册制的推出获得更大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以及民用化的加快也将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器。
▍长期视角下,“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将是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直接表现。
1)“补短板”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做到核心技术的安全、自主、可靠;其次在产业链分工层面,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国产替代”链条也将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不受制于人的前提下,获取产业链利润分配的有利位置。
2)“锻长板”需要从传统和新技术两个领域巩固已有优势,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国传统制造业将逐步向全球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转变;在新技术领域,中国在5G、新能源等以等方面近年取得的“超越式”发展也有望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短期视角下,在估值分化的环境中挖掘产业链各个层面的投资机遇。
内循环背景下的产业链优化升级结合“十四五”规划的产业支持政策带来的投资机遇在过去几个月间已陆续反映在相关公司的市场表现中,众多高估值板块已经price in了市场对产业政策落地实施的预期。在当前估值相对合理的板块中,我们认为家电、工程机械、消费电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短期景气度具备支撑,龙头公司估值相对合理;新技术领域的5G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开启新周期;同时在“十四五”具体的产业规划预期中,风电和电力设备龙头企业当前估值仍具提升空间。
▍配置建议:
当前市场整体上仍处于估值高度分化的状态,对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的投资而言,充分考虑当前时点的估值性价比将有助于投资者判断短期投资方向。在产业链“锻长补短”的长期框架下,结合板块与公司当前的估值水平,我们整理了产业链优化升级背景下的短期仍具备较高投资价值的主线:
1)中国企业已具备较强全球竞争力、且目前景气上行的行业,具体包括消费电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工程机械、板块估值相对合理的龙头;
2)新技术领域开启新增长周期,主要包括5G主设备及电信光模块板块估值相对合理的龙头;
3)在“十四五”规划产业政策框架内,具备成长性且估值相对合理的标的,包括风电、电力设备板块的龙头。
▍风险因素:
“十四五”产业规划目标不及预期;宏观经济运行偏弱;央行货币政策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