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

在本年度香港银行业报告中,我们回顾了2019年香港各大银行的财务业绩,并就银行业的前景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预测,尤其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

2019年,香港银行业在经营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总体表现良好,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尽管2019年下半年香港社会动荡,但银行业的利润率保持稳定,成本总体上与上一年持平且与收入增长同步,信贷成本保持低位,成本收入比率也较为稳定。

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企业、社区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挑战,2019年大体上不错的业绩有可能成为过去。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将在2020年(甚至以后年度)对香港银行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永久地改变银行业的格局。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成为银行业变革的催化剂,银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力争尽快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并快速适应新形势。我们认为,随着银行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银行将经历四个阶段:反应 – 应对眼前的挑战;坚韧 – 管理不确定性;恢复 – 调整营运并识别机遇;新形势 –适应新的商业世界。

顺利通过这几个阶段,并积极适应新形势,将是银行能否持续增长并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尤其是在2020年盈利能力预计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这是由于银行业面临净利息收入下降以及信贷成本和贷款减值准备预期增加的双重压力,导致利润率下降。许多银行将不得不更加重视成本管控作为保持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随着银行重新重视成本管控,将有必要反思和调整组织结构,此类措施的成效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在财务业绩中。

在本报告中,我们讨论了香港银行业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破坏和挑战中恢复的情况以及我们认为银行业在未来12到18个月应重点关注的领域(例如管控成本,处理坏账,确保运营韧性,加强第三方风险管理,并塑造员工队伍)。我们还重点讨论了监管推动转型这一重要主题,以及银行应该如何借助科技、自动化及其他工具和方法,以更低的成本显著提高监管合规质量。

本报告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其在银行业开始适应新形势之际对银行业的意义。我们还讨论了2030年香港银行业的格局和前景。这种长期视角结合了我们有关新形势下各个方面的观点,包括: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客户行为与期望、风险与监管、员工队伍、可持续金融以及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本报告分享了我们对香港银行业2020年发展形势的观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也希望有机会与各位讨论香港银行业的业绩和当前行业格局。

2019年,尽管整体经济充满挑战,但是香港银行业仍然表现出很强的韧性。香港经济在2019年收缩了1.2%(2018年增长2.8%),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全年下降。全球经济放缓,中美关系紧张加剧,再加上香港社会动荡的影响,导致香港经济疲软,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

尽管如此,香港银行业2019年仍然取得增长。所有持牌银行的总资产增长 4.8%,其中贷款与垫款增长6.4%。所有持牌银行的经营利润(扣除减值准备以前)同比增长4%,由2018年的2,760亿港元增至2,870亿港元。基于现有的数据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不确定性,都将导致2020年香港银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

在连续四年加息之后,美联储在2019年降息75个基点,利率从2.5%(自2018年12月19日生效)降至1.75%,几乎抵销了2018年的全部加息幅度。降息的影响在2019年没有全部显现出来,所有持牌银行的净息差逆势增长了13个基点。然而,美联储在2020年3月15日将利率进一步降至0.25%,这势必将对2020年的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智能银行时代的到来,2019年有八家机构在香港获颁虚拟银行牌照。其中一家虚拟银行已于2020年3月正式开始营业。我们认为,通过提供更现代化、更具个性化的客户体验,虚拟银行有望为银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竞争。传统银行将不得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本报告中,我们分析了3 香港十大本地注册持牌银行的部分关键指标。对于某些在香港设有双重法人架构的银行(例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和拥有法人地位的授权机构),我们没有合并此类银行的业绩。我们的分析以报告主体为基础。

净息差

美联储在2019年7月、9月和10月三度降息,降幅合计达75个基点。金管局跟进美联储降息,将基本利率下调25个基点,由2.75%降至2.5%。降息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反映在银行的净息差5 中,因此,尽管有多次降息发生,但是与2018年相比,2019年香港银行业的净息差保持稳定。

与2018年相比,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增加了13个基点。在2019年,十大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从2018年的1.69%增至1.71%,其中有八家的净息差录得增长。在2019年,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银行”)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银行”)继续在十大银行中录得最高净息差。

恒生银行的净息差提升至2.2%(较2018年上升2个基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存款利差改善以及零成本资金的贡献增加。尽管汇丰银行的整体净息差下降至2.02%(较2018年下降4个基点),由于客户存款利差的改善以及再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汇丰银行香港业务的净息差增加了1个基点。然而,由于资金成本上升,中国内地、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业务抵消了这一增幅。

在十大持牌银行中,受益于存款利差改善,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银行”)录得最大的净息差增幅(13个基点)。相比之下,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商银行”)的净息差下降了15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发行了金额达7亿美元、年利率为3.8%的次级债券后,南商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

我们认为,2020年,香港银行业的净息差可能承受压力。美联储已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25%的历史新低。金管局多次跟进美联储降息,自2020年 3月起将基本利率降低至1.65%,从而导致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下降。我们预计,香港银行业在2020年将难以维持相同水平的净息差,而且虚拟银行的全面推出可能会导致银行为了吸收定期存款而开展价格竞争,继而导致整体息差收窄。这对于身处低收益环境的消费者而言是好消息,但对银行而言则不然。

成本

为了监测和提升盈利能力,成本管理仍然是香港银行业2019年关注的重点之一。2018年,所有香港持牌银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率均有所增加。与此相比,受访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在2019年小幅下降了69个基点,从45.44%降至 44.75%。总经营支出从2018年的1,9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2,040亿港元,增幅为6.7%。对于2020年,我们预计香港银行业将高度重视降低成本的绝对水平,以在低利率环境中管理盈利能力。对于香港银行业而言,要把握好这个平衡将非常棘手,因为他们还被寄予了支撑整体经济(包括保持就业)的厚望。

十大受访银行的总经营收入增长了4.7%,而与此同时,总经营支出上升了 6.8%,抵消了经营收入录得的增长。十大银行的加权平均成本收入比率从2018年的40.4%小幅增至2019年的41.2%。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亚洲”)的成本收入比率最低,而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最高。在十大受访银行中,仅有星展银行一家的成本收入比率下降。尽管宏观环境充满挑战,但是星展银行在净息差改善和净手续费收入增长的推动下,成功将其成本收入比率降低了81个基点。

在总经营收入下降和总经营成本上升的共同影响之下,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从2018年的40.25%增至2019年的44.26%,增幅居十大银行之最。由于中信银行继续增加科技和人力资源投资,其总经营成本与2018年相比上升了9.2%。

渣打银行仍然是唯一一家成本收入比率超过60%的银行。尽管大部分经营支出都投资于零售银行业务,但是在所有业务类别中,私人银行业务的成本收入比率最高,高达79%。企业及机构银行业务在这方面的表现最好,成本收入比率仅为50.63%。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对远程办公的影响,以及客户对数字渠道的逐步接受,将催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交易将转移至数字渠道,银行将加大力度实施流程自动化,以确保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尽管有人预测办公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认为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可能性不高。从长远来看,香港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员工人数水平可能无法维持。但是,香港银行业肯定会为员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至少会对办公租金成本产生影响。

贷款与垫款

受访银行的贷款与垫款总额延续了往年的增势,增长了6.4%,增速显著高于2018年的3.5%。

2019年,受访银行的贷款与垫款总额在2019年首次超过10万亿港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达到100,760亿港元,高于去年94,680亿港元的总额。商业贷款、按揭贷款以及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仍然构成贷款组合的大部分,占贷款总额的88%,与2018年持平。

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以及商业贷款仍然是最大的两种贷款类型,分别占贷款总额的38.3%和32.2%。虽然这两类贷款的余额均有所增加,但占贷款总额的百分比分别小幅下降了51和58个基点,原因在于按揭贷款的增长更高,特别是在2019年上半年。按揭贷款余额由2018年的16,15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17,830亿港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增至17.7%,上升64个基点。

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香港”)继续在贷款市场中领先。截至2019年12月31日,这两家银行占所有受访银行贷款总额的51 %。渣打银行报告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显著上升,因为在公司重组之后,其在中国内地、台湾和韩国的业务目前被纳入报告范围之内。渣打银行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5.62%12 升至2019年的10%。

在十大受访银行中,贷款与垫款总额由84,960亿港元增加至89,820亿港元,较2018年增长5.7%。十大银行中有七家的贷款组合实现扩张。

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行亚洲”)是十大银行中唯一一家总贷款余额下降的银行,但在2019年录得强劲增长,增幅居十大银行之最。建行亚洲的贷款总额由2,570亿港元增至2,920亿港元,增幅为 13.9%。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双边贷款和银团贷款增加,抵消了中国内地分行担保贷款收缩的影响。

在住宅按揭贷款增加及其他个人贷款增加的推动下,汇丰银行的贷款与垫款总额增长5.4%,达到37,380亿港元。中银香港的贷款与垫款总额增长10.3%,达到1.416万亿港元,原因是中银香港正在大力发展本地及跨境业务。

2019年,工银亚洲、中信银行和星展银行的贷款余额收缩。对于工银亚洲和星展银行而言,贷款余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贷款和贸易融资收缩。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和企业信贷风险上升,中信银行放贷更为谨慎,导致2019年贷款总额下降了6.2%。

新冠疫情已对基本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预计2020年贷款增长将更低甚至为负,但是这取决于2020年下半年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力度。

信贷质量

尽管全球经济和政治存在不确定性,但受访持牌银行的信贷质量在2019年仍然保持强劲。香港银行业的贷款减值比率19 小幅改善1个基点,从0.51%降至 0.50%。

十大受访银行的平均贷款减值比率为0.51%,与2018年持平。有3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而作为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抵消了上述增幅,使减值比率得以保持。

汇丰银行的贷款减值比率在2019年下降了9个基点。在所有非个人贷款与垫款类型中,汇丰银行均实现贷款减值比率改善。这显示其通过积极评估重要市场的经济趋势变化对特定客户、客户群或贷款组合的影响,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信贷质量监测。

2019年,恒生银行取代中银香港,成为贷款减值比率最低的银行,因为与2018年不同,恒生银行在2019年没有下调商业银行业务类别中大客户的信用等级。相比之下,中银香港在2019年下调了某些企业垫款的评级,导致其贷款减值比率小幅上升了4个基点。

在十大银行中,渣打银行录得最大幅度的改善,其贷款减值比率降低了12个基点,原因在于企业及机构银行业务类别中的某些贷款收到还款、被核销以及上调至第二级。

工银亚洲、中信银行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亚银行”)的贷款减值比率均上升了超过25个基点。工银亚洲的贷款减值比率上升是由于贷款余额下降以及部分贷款等级下调导致。中信银行的减值贷款余额增加是由于2019年特定贷款等级下调以及2018年发生的贷款核销。对于东亚银行而言,信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中国内地的业务 — 香港业务的贷款减值比率改善,从0.29%降至0.25%,而中国内地业务的贷款减值比率恶化,从1.73%升至 3.8%。

展望2020年,我们对香港银行业贷款组合的信贷质量仍然持谨慎态度。新冠肺炎的蔓延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再考虑到中美持续贸易争端带来的不确定性,金管局预测2020年香港经济的增速将介于收缩1.5%至增长 0.5%之间,而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在2020年将增长2.5%。我们预计,香港银行业将比以往更加密切地监测贷款的信贷质量,以避免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我们认为,2020年的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尽管香港政府推出了延期偿还贷款本金服务以及其他政府支援计划,但是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将对众多企业造成冲击,继而影响不良贷款数量。美国各大银行的一季度业绩显示减值准备金额大幅上升。我们预计香港银行业在2020年将面临类似情形。

新冠疫情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香港银行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挑战。我们预计在2020年及以后年度,疫情将对香港银行业的财务业绩以及业务和运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当前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时期预测财务业绩并非易事。但是,香港银行业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净利息收入。我们预计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一系列影响其净息差的挑战。例如,美国的利率目前维持在低水平,这反过来将影响香港的利率以及香港银行业维持资产收益和存款利差所产生的收入水平的能力。与此同时,2020年,香港将有八家虚拟银行进入市场,预计将与传统银行开展价格竞争,以吸引客户和存款,从而推高资金成本。尽管如此,我们预计虚拟银行的存款在总存款余额中所占的比例将相对较小,至少在短期内大约占总存款余额的2%至3%。这预示着虚拟银行造成的特殊压力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我们还需要记住,银行可以反映基本经济活动。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经济预计将发生萎缩,而且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香港企业出于业务扩张而产生的贷款融资需求势必将会减少,这将对银行的收入产生影响。

当然,银行的收入还包括非利息收入。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情况会稍微乐观一些。坊间证据显示,无论是权益产品还是固定收益产品,金融市场业务在2020年上半年实际上都相当强劲,尽管我们并不认为这种情况在下半年一定会持续下去。香港的股市已经上涨,收复了三月份的大部分失地。这种波动性对投资管理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而言是喜闻乐见的。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措施(例如增加量化宽松规模)以及公司债券的低利率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投资于股票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重要的问题在于,股市的回升是否可以持续并且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此外,我们预计信贷成本和贷款减值准备将会上升,这也将对香港银行业在2020年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在过去15年左右,香港银行业的贷款减值比率非常低。未来不良贷款或减值贷款的增加将推升贷款减值比率,并且随着信用风险上升,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依据从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转变为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从而推高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此外,由于业绩下滑,用于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的基本参数(如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将上升,这反过来又将导致减值费用增加。

总体而言,随着银行面临创收方面的重重挑战,再加上信贷减值费用不可避免地上升,这很可能将显著影响香港银行业2020年的盈利能力。许多银行将有必要更加重视削减成本作为保持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尽管香港银行业今年可以实现小幅削减成本(例如通过利用香港政府的员工支援计划),但银行为管控成本而采取的措施不太可能反映在2020年财务业绩中。随着银行重新重视成本管控,将有必要反思和调整组织结构,此类措施的成效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在财务业绩中。

新冠疫情迫使许多银行停下来认真思考未来的运营模式和成本基础,以及哪些经验教训有助于提高他们抵御冲击和灵活适应的能力。我们预计疫情之后将出现两个广泛的趋势。首先是管理层对灵活办公的接受度提高。员工已经向中高级管理人员表明,他们可以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在家办公或与分散在各地的团队合作,不一定需要被拘束在传统的办公环境中。其次,随着管理层在办公地点方面为员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以最适合员工个人的方式管理和安排员工工作日的事务。此类趋势意味着部分银行可能会开始考虑降低办公场地面积。

我们预计银行的考虑不会局限于办公场地的问题,而是会考虑整体选址策略,其中可能包括将特定岗位和职能转移至本国或进行近岸外包,或进一步分散共享服务中心的地理布局。香港的基础设施以及面对新冠疫情迅速恢复的能力可能会促使部分国际银行考虑在香港逐步建立全球业务能力,以增强韧性。因此,对某些银行而言,在香港设立规模较小的业务中心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计划,因为与投入的成本相比,业务韧性所产生的价值无疑更为重要。

我们预计银行还将从控制成本和提高韧性的角度更加重视自动化技术的使用。确保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提供核心服务的能力至关重要。客户正在日益呼吁银行提供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满足他们对银行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因为新冠疫情已促使许多人适应数字渠道。为了迎合这一趋势,银行意识到他们需要提高交易处理自动化的程度。

银行业的格局仍然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如今,银行已不再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加大了对第三方的依赖,因为第三方已经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银行正在加大与第三方的合作,为客户提供银行服务以及更广泛的生活服务。但是,新冠疫情表明,对第三方的日益依赖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挑战。银行未来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评估自己的业务韧性和业务连续性计划,还必须对重要第三方的业务韧性进行测试和评估。因此,要确保银行有能力继续向客户提供无缝服务,并保持香港客户对他们的信心,管理第三方风险将变得愈发重要。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1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2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3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4 2020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插图5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