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瞻报告:解构新时代整零关系

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瞻报告:解构新时代整零关系插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步入全面市场化驱动的大众消费时代。在消费群体扩容、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仲量联行权威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瞻报告》,结合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展望整车制造商(OEM)的产品趋势,并由此推演各零部件企业的未来生产布局和配套物业选择特征。

我们期望通过前瞻性的行业分析,帮助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寻差异化的产品路径,同时从纷杂的信息中梳理并挖掘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端的长期投资机遇。

内容概要

  1. 市场进入油换电大众消费时代,新能源汽车向更多城市下沉;
  2. 需求侧环境: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面临多重挑战;
  3. 供给侧环境:新能源汽车品牌混战加剧,整车制造商调整产品策略;
  4.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整零关系由垂直转向共生;
  5. 新阶段多元的产能布局,激活更多厂房物业投资需求。

部分观点

1.汽车工业之于中国消费与投资的“双主要”意义

长期以来,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一方面,汽车作为产业链极长的工业品,零部件数以万计,上游几乎囊括冶金、电子、化工等在内的所有制造业门类,对其它制造业具有强辐射力。另一方面,汽车亦属于重要的大众消费品,拥有广阔且持续的需求市场。中国汽车零售消费额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过去十年一直稳定在10%上下。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零消费整体出现下滑,但汽车却是为数不多保持正增长的消费品类。在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增量消费不容小觑。兼具大宗消费品和长产业链工业品双重特性的汽车制造业也因此成为为数不多的上下游辐射广阔、就业拉动性强的产业门类。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相关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例和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两大关键指标连续多年超过10%。据测算,汽车制造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增加约七个就业岗位。

2.新能源汽车进入大众消费的第四发展阶段,消费特征显著转变

自2009年中国首次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即通过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以来,直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终止,国补退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过13年沉浮,在此报告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总结划分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计划,这一阶段的发展对象主要为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以及市政车辆。由于公共交通车辆的使用规模有限,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迟迟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

第二阶段:在认识到以上问题后,中国产业政策逐渐向市场庞大的乘用车市场倾斜。2014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正式出台,但这一时期完全由补贴政策主导的销售模式使得中国电动乘用车“三电技术”缺乏提质增效动力,使用便捷远低于燃油车,无法真正被大众消费者接受,距离完全市场化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转变补贴方式,从大水漫灌式的购车补贴向精细化扶持迫在眉睫。

第三阶段:2018年调整完善后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细则应运而生,对进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的车型提出续航里程、百公里能耗、电池能量密度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制定了国补金额逐年退坡的计划。由此拉开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突飞猛进,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大幕。

第四阶段: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28.3%。在国补完全退出的背景下,这一数字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驱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更多首次购车群体的选择,同时也将激发大量“油换电”需求,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汽车消费的核心产品。

第五阶段:2030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趋近成熟,油电置换需求接近尾声,新能源汽车消费将回归低增长的“新常态”。报告后续内容将着重分析新时期的汽车消费环境有何特征,以及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带来的影响。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