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私募管理人报告2021:丛林法则
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复苏与政策收紧、业绩增长与估值重构之间,权益市场一波三折。颠簸起伏中,私募基金仍然保持迅猛增长态势,2021上半年,证券私募产品管理规模突破4.8万亿。
与此同时,不同策略的私募管理人在极致的结构性行情中,面临业绩的高度分化。量化策略势如破竹,而半数以上主观多头产品则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恒泰证券私人财富一年一度的《中国证券私募管理人报告2021》于近日发布。在这个世殊时异、乱云飞渡的投资市场,为大家深度解析证券私募行业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证券私募基金概况
自2004年国内发行首只阳光私募基金至今,私募基金行业已走过17载春秋,证券私募基金正逐渐成为国内居民财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国内私募基金行业迎来蓬勃发展,证券私募基金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1年6月底,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4.87万亿元,较2019年末大幅增加98.59%,存续管理规模创历史新高。
与过往两次私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业绩驱动有所不同,去年以来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容有近六成是由资金流入带来,四成是业绩推动所致。
在私募基金行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部分化也在持续。2019年底国内百亿私募的数量不到40家,而截至2021年6月末,国内百亿私募数量上升至86家,刷新历史纪录。头部私募合计管理规模2.58万亿元,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比例达到52.98%,行业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2020年以来的百亿私募阵营年轻化趋势凸显,新晋百亿私募完成0到100所需的时间大幅缩减。在如今的百亿私募天团中,成立时间超10年的百亿私募仅占四分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私募在成立之后的三五年内便跻身百亿行列,更有私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突破百亿管理规模。
证券私募基金投资策略分析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在未知的恐惧中,投资者大量抛售几乎所有类别的资产,流动性紧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短短两周内美股经历了四次熔断,国内股市也大幅下挫,如此情形下私募基金多数策略在2020年3月出现大幅回撤。随着权益市场七月开始回暖,活跃度与交易量逐步恢复,带动多个板块、多个策略进入上行通道,这样高涨的市场情绪一直持续到2021年春节。春节过后市场大幅回调,2020年极致演绎的核心资产大跌、抱团股瓦解。同时,A股连涨两年的行情也加大了市场自身调整压力,市场风格大幅反转并频繁切换,市场的目光、资金更多地投向高景气行业,整体呈现极致分化行情。
2020年以来,各大证券私募投资策略整体均有不错的表现,在不同阶段呈现高光时刻。
1、主观多头策略以最高的累计收益在众多策略中脱颖而出,但也因行情的极致分化而在今年春节后遭遇重创,管理人在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中,业绩各异。
2、量化多头则在波动剧烈的市场中展现出了亮眼的业绩,策略规模扩张迅速,部分管理人甚至选择封盘谢客以维持超额收益水平。
3、同为量化策略,市场中性与量化多头的表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市场中性自去年以来多数时间横盘走平。超额收益的下降、贴水成本维持高位,即便是头部管理人也很难跑出较高的收益,其策略配置价值受到了市场的质疑。
4、管理期货策略在市场大跌中的表现凸显出了其危机阿尔法的配置价值,在去年期货大年的背景中、多重因素的轮番催化下,使得更多以跟踪趋势为主要盈利手段的管理期货策略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自今年5月以来受多轮宏观调控影响,持续反转的商品价格让策略磨损严重,收益不如去年。不过作为与股债低相关性的策略,其配置价值依旧不减,待后市趋势成型其赚钱效应有望得到恢复。
5、在其他策略的衬托下,债券策略的业绩表现显得较为平淡,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与永煤债的违约事件,让利率债与信用债均乏善可陈,但在权益市场大起大落的背景下,选择高性价比债券标的或通过“固收+”增厚收益也是一种必要的投资策略。
证券私募基金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私募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头部证券私募阵营的迅速扩容,在跨过了百亿门槛后,国内证券私募基金正式进入了单家规模超千亿的新时代。
千亿私募的涌现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行业的马太效应充分体现了国内投资者正在经历一个从自主投资到向优质管理人倾斜的阶段。私募行业的头部效应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这背后既有私募管理人自身的影响,同时也有财富管理机构的推动。
从私募管理人自身因素来看,长期业绩优异稳健、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是头部私募得以实现千亿规模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财富管理机构对明星管理人的追捧,也在引导投资者向业绩和品牌出众的头部私募聚集。
在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和居民财富配置逐渐向权益资产转移的大背景下,千亿管理规模可能会是很多优秀私募管理人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