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经济学的回归:百年日本经济史的领悟
报告摘要
政府主导的经济秩序重建,引领了战后日本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满目疮痍。但是,在“经济复兴带动社会复兴”的重建理念下,日本政府采用了针对性产业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强有力的财政刺激三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办法,在短期内完成了经济重建和社会重塑。尔后,“道奇路线”对宏观调控中过于激进的部分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纠偏,叠加冷战背景下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大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诉求,日本凭借贸易立国方针左右逢源,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金融监管和经济政策同时放松,催生了日元资产大繁荣,也为日后经济衰退埋下祸根
在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一轮高通胀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试图用内部调控缓和外部风险。尽管货币当局在通胀风险消退后重新加息,但日益膨胀的企业信贷规模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迫使日本央行再次回到宽松的轨道上。日本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基建计划和货币宽松互相配合,超额释放的流动性压低了实际利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估值水涨船高,资产价格连续上涨,直至完全脱离基本面。在意识到泡沫化风险后,日本没有选择软着陆的方式缓释风险,而是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强硬紧缩手段,最终使得日元资产价格泡沫迅速破灭,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和停滞。
资产价格的起落,本质是财富的再分配
在经历了经济大幅波动后,日本社会各阶层逐渐分化、固化。资本市场的波动总是伴随着财富的转移,依靠拔估值而非业绩增长的市场始终是一场零和游戏,最终只会使得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兴起与破灭后,日本社会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层现象,财富加速向顶层的少数人集中,底层陷入了常年入不敷出的困境。日本经济低增长和低通胀长期并存,内生性需求疲软一直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低欲望社会或与社会格差直接相关。
警惕社会“日本化”,需要增强政策连续性,同时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自修复性,而经济政策通常具有滞后性,原本旨在平抑波动的财政货币政策,反倒可能成为波动的来源。同时,历轮资产价格波动都具有强烈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保持价格稳定与促进价值回归同样重要,不应顾此失彼。贫富差距抑制内需,总量政策可解一时之需,结构性改革方为治本之策。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日本社会改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