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峭壁:人口退潮,消费涨潮

市场在研究美国、日本、中国老龄化下消费结构的演绎时,经常会忽视,三个国家在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全球人口环境。中国在“十四五”期间老龄化加速,恰逢全球人口拐点,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劳动力增长乏力的问题,中国产业升级也尚未结束,这使得中国将迎来不同于美日的挑战和机遇。立于全球,透过现象寻求本质,这也是光大宏观的人口系列报告,不同于市场的独特视角。

核心观点

消费占GDP比应该呈现“U型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经济发展前期,劳动力供给充分,城镇化和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投资挤占消费;经济发展后期,劳动力占比下滑,投资贡献下滑,消费占GDP比重开始提升。日本1978年跨过劳动力拐点之后,随即在1981年跨过“U型曲线”的临界点,消费率开始提升。

中国已经迈过劳动力拐点,消费率将进入上行区间。中国劳动力占比在2001年达到顶点,并维持了长达15年的平台期;中国在2010年消费率达到低点,之后触底回升。向前看,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消费升级进程推进,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率也将进入上行区间。不过,不同于日本面临人口拐点时,全球人口依然在快速增长,当下,全球人口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中国依然拥有相对较强的人口红利、完备的供应链、稳定的法律体系,产业升级也尚未结束,预计中国消费率上行的速度会慢于日本。

从消费品的占比来看,老龄化加速了美国汽车消费占比的快速下降和医疗占比的快速提升。长周期来看,美日均出现“实物商品”占比下降、“服务消费”上升。美国1950年以来的70年时间内,医疗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2007年的老龄化加速更加速了这一趋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美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危机和油价波动,但汽车消费占比持续稳定。在2007年老龄化开始加速时,美国汽车消费占比才开始大幅下滑。

换个角度看老龄化

从日本各类消费品涨价顺序,观察老龄化对供需结构的冲击。从1970年至2020年,日本经历了初级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在轻度老龄化阶段,个人和家庭护理、家政服务的价格涨幅最为明显,医疗护理类服务价格涨幅则一般。中度老龄化阶段(30%>60岁以上人口>20%),日本经济增长低迷,叠加老龄化冲击消费倾向,和全球廉价产品输入,耐用品价格持续承压。这个阶段劳动力供给不足开始体现,医疗服务作为刚性需求,价格开始快速上涨。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30%),服务类价格继续上行,但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价格回升明显,反映了人力成本上升的进一步冲击。

参考日本,中国即将在“十四五”期间迈入中度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冲击渐渐显现,个人和家庭护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类的价格预计会出现快速提升。我国将在“十四五”进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类似日本1995年至2010年。在这个期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持续释放,但由于劳动力供给冲击将渐渐显现,预计个人和家庭护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类的价格会出现快速提升。重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之后),预计密集劳动型产品的用工成本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全球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和人口红利消失,也会进一步加速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冲击提前到来。

人口峭壁:人口退潮,消费涨潮插图 人口峭壁:人口退潮,消费涨潮插图1 人口峭壁:人口退潮,消费涨潮插图2 人口峭壁:人口退潮,消费涨潮插图3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