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0年12月,世界资源研究所协同有关研究机构发布《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报告指出,中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提前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报告描绘了中国在2050年实现深度脱碳的愿景,着重讨论“十四五”规划中的低碳转型政策选择以及正在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希望报告能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与支持。报告认为,从“十四五”时期(2021-2025)开始采取更具雄心的气候和能源政策将为中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世界各国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避免全球变暖的后果,所剩时间已经不多。如果各国政府不能迅速将升温幅度稳定在1.5摄氏度(2.7华氏度)及以下,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持续恶化。届时许多自然系统将跨越危险临界点,造成永久性转变。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正在认真对待这一挑战。
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了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成倍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气候风险。中国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相比1980年增长约706%。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也快速增加,2019年总量达到98亿吨,位居全球第一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同时,中国于2020年9月22日对全世界做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应发挥好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确保未来的发展道路是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
要实现这些雄伟的目标,中国必须采取根本性的变革,从高碳、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高效转型。
《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报告为中国未来向零碳发展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五年时期指出了路线。
本报告的主要发现给人以希望。从“十四五”时期(2021-2025)开始采取更具雄心的气候和能源政策将为中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国家层面可在2050年单年实现人民币6.5万亿元净社会收益。同时,空气质量的改善在2050年单年就能挽救近200万人的生命。
在区域层面,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重点经济区,可在中国碳排放达峰和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尽早实现气候目标并同时实现新增就业和其他经济效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最新的2030年前达峰及2060年前碳 中和的气候目标,中国必须在“十四五”(2021—2025年)初期提出一个更具韧性、低碳、可持续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简称NDC)和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ong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简称LTS),布局中长期低碳发展蓝图,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贡献。
报告关键发现:
1. 中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提前实现NDC目标
中国于2009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并于2015年进一步提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超额实现2020年目标。这一良好的进展为中国提出和实现更有雄心的气候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nergy Policy Solutions, 以下或简称“EPS模型”)分析结果,中国有潜力实现更具雄心的NDC目标,包括提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增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及提高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表ES-1)。其他可提高的具体目标包括:继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并维持下降趋势,到2030年不超过24亿吨标准煤;提升终端能源消耗中电力的占比,到2030年达到30%;提升各类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道路交通工具中新能源(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车辆占比达20%。中国应重点关注并尽早提出中长期低碳发展的关键减排指标及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工业产品利用率、创新工业用能技术,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减少煤电机组应用,提升交通工具能效、推广高效清洁交通,大力发展碳去除手段等,从而实现深度减排,并逐步实现净零排放发展目标。
2. 未来三十年应推动关键行业和区域减排
“十三五”(2016—2020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加快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等。为了推动2030年和2060年气候目标的有效落实,中国政府应在未来重点关注电力、工业、交通和负排放技术等关键领域减排(如图ES-1所示),鼓励关键经济区域尽早达峰和尽早零碳。在正常退役安排之外每年额外强制淘汰1500MW的煤电装机容量,同时优化电力调度机制,到2050年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小于10%,单年减少约8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高达15%的减排潜力,30年间累计减排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电力生产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贡献部门。在现有政策下,虽然煤电发电量将呈现下降趋势,但因煤电具有稳定性及成本优势,始终在电力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发电成本逐渐下降,预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可在“十四五”初期实现平价上网。在EPS强化行动情景下,电力部门脱碳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量,特别是缩减煤电发电量,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新上燃煤电厂、及早退役煤电机组等。未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电力调度策略的优化,即优先调度成本更优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实现电力部门深度脱碳的关键。
3. 绿色增长模式将带来气候和经济的双赢
在国家层面,若实施强化行动下的深度减排路径,中国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实现,还可以规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减缓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等,到2050年单年将产生2.9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直接气候效益3。同时,控制碳排放将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相比现有政策路径,到2050年深度减排路径将可以额外避免高达单年189万人的过早死亡,创造1.6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货币化效益4。选择深度减排路径,其减排成本(包括设备投资、运行维护成本等)也将在后期逐渐减少,并能在“十四五”中后期实现正向的经济收益。因此,综合来看,该路径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的收益,2050年单年将可产生高达6.5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全社会收益,切实推动气候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在区域层面,本研究以中国经济引擎——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图ES-2),开发搭建了长三角绿色经济模型(GEM-Yangtze River Delta),结合国家最新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模拟了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前景。在绿色经济情景下,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总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将在“十四五”末期达峰,并在“十五五”期间开始下降;即使按现有政策手段,长三角地区也能在“十五五”中期以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达到峰值(图ES-3)。
长三角绿色经济模型构建了两个情景,分别为基线情景(BAU)和绿色经济情景(Green Economy)。基线情景以2000—2017年历史趋势为基础,展现经济、社会、气候和环境等历史趋势的延续,并考虑了已经实施或将要确定实施的政策,包括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及相应经济刺激措施出台和落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该情景反映了环境的持续恶化趋势,包括污染、环境商品和服务的稀缺性,以及对社会和经济具体指标的影响。该情景作为政策分析的基准,可以与其他政策情景方案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绿色经济情景在历史趋势的基础上考虑了以下7项干预政策,报告涵盖了科技发展、土地生产力、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废水处理、交通基础设施和森林覆盖等7个领域(表8 GEM干预政策、描述及设置)。绿色经济情景以2020年作为政策施加起始年,展现2020—2050年经济、社会、环境等部门在绿色经济路径下的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中国一共有80多个城市提出了达峰年份目标,最早的是2017年,最晚的和国家目标2030年一致。这些城市主要是2015年和2016年在两届中美气候峰会上加入“达峰先锋城市联盟”(APPC)的城市,以及2013年以来国家确定的三批低碳省市试点中的大部分城市(区、县)。这些城市的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8%5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2%52,图40展示了这些城市及其达峰年份目标。 然而,以上这些城市目前还仅关注如何实现提出的碳达峰目标,大都未开始考虑开展中长期深度减排的工作。苏州市于2019年开始了深度脱碳方面的研究工作53,成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最早开展长期愿景研究的城市之一。本案例将总结该城市低碳转型之路的主要思考,以期为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