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服务机构人才激励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需求持续扩大,国家医疗资源投入保持较高增长。而与此同时,民众收入的增加为医疗保障需求的释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受疫情影响,医疗服务行业短期受到较大冲击,但长期来看,民众医疗保健意识的提升、数字化医疗及远程医疗需求的增加、专科医疗机构并购趋势加速等因素,或将促进医疗服务行业整体的结构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市场正在逐步回暖,但人才问题仍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团队最新发布《社会办医服务机构人才激励现状与趋势》报告,聚焦“上市医疗服务行业长期激励趋势”和“社会办医服务机构核心人才全面激励”两大视角,分享当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人才激励实践,提供行业人才策略落地建议性框架。核心观点如下: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趋势及人才挑战
行业转型因疫情而加速到来,人才管理痛点依旧制约行业发展。
疫情的爆发使得医疗服务行业短期受到较大冲击,但从长期视角来看,疫情将助推行业发展。数字化及远程医疗或将加速普及,专科医疗机构并购加速。不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行业人才稀缺,人才获取难度加大,核心人才吸引、使用、保留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
上市医疗服务机构长期激励趋势解读
1.股权激励普及程度: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三分之一的上市医疗服务机构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中A股、港股均有约半数企业发布公告。
本次调研医疗服务机构92家,共31家企业公告了47项股权激励计划,其中39项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A股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占板块样本总数比例最高,达55%。港股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数量最多,达16家。在36家新三板挂牌的医疗服务机构中,仅有3家在挂牌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占板块样本总数比例最低。
2.股权激励计划关键要素:股权型工具使用最为广泛,多数公告激励额度控制在总股本3%以下,超八成股权激励计划无锁定期/解锁期,或锁定期 解锁期在 1 年(含)以内,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是最多用作公司业绩条件的指标。
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各上市板块公司在激励对象的选取方面呈现出一定差异,A股上市公司对象最为多样。激励额度方面,总量近七成占总股本比例 在3%以下,针对高管的个量则占年度总收入一半以上。医疗服务机构普遍关注长期激励的短期兑现,超八成无锁定期/解锁期或在1年(含)以内。多数企业仅选取1至2个业绩指标,如净利润、营业收入。大多数被统计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标的来源为定向发行,统计范围内全部激励资金来源均为员工自筹。
医疗机构核心人才全面激励框架建设需要兼顾股东、医疗机构和核心人才三方利益:
1.股东视角:需要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角度,上市医疗服务机构每投入1元人民币薪酬成本,平均可获得0.06元净收益。人工成本占营业总收入比例角度,上市医疗服务机构平均将营业总收入的36%用于支付员工薪酬。人工成本占营业总成本比例角度,上市医疗服务机构营业总成本中人工成本平均占比约35%。
2.医疗机构视角:需要关注人才资源和激励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人员效能角度来看,上市医疗服务机构人均营业收入中位值为37.6万元人民币,人均净利润中位值为1万元人民币。资源的分配效率取决于医、护、技、辅、职、勤,不同层级和不同绩效等级。
3.核心人才视角:需要兼顾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力以及与核心人才诉求的匹配度。
医疗机构核心人才的全面激励框架是涵盖全面薪酬、福利政策、个人发展、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人才动力机制。从人才诉求及企业对相关诉求的匹配情况来看,基于个人需求的不同,医疗服务行业核心人才的择业驱动力存在一定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办医机构需要建立对于核心人才的清晰策略指引,以制定针对性强、实操性高的人才吸引、留用、激励机制,并确保实施。
综上所述, 随着公立医疗机构在后疫情时期逐步恢复扩张,社会办医服务机构面临的人才问题将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社会办医服务机构一方面需着力满足行业核心人才的多方面诉求,还需同步从股东及医疗机构的视角进行全局考量,搭配中长期激励工具、创新福利项目等定制人才吸引、保留、激励模式组合。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给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医疗服务机构需及早识别新兴医疗技术手段的潜在应用场景,充分预见未来医疗服务及产品交付模式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人才选聘与培养及人才全面激励机制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