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行业发展的意义
科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使得科技已经深入渗透至文化产品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链重构
在文化产业链中,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链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变革的可能。文化产业的流通空间比物质流通更大、更广、流通速度更快。
在生产阶段,伴随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逐渐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转移到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实现以尽可能丰富、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媒体形态来承载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信息,如过去的光盘、磁带,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沉浸式体验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会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及基本方式,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
在流通阶段,科技创新可以使文化产品的流通速度、流通成本、流通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如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书籍报刊的冲击,使流通速度和流通成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大大提高流通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流通成本。
在消费阶段,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为消费文化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如4K 高清电视、智能手机等,使消费者能够体验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投放。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消费者文化需求、阅读习惯、产品偏好的统计,可以为用户精准画像,改变以往泛泛阅读的模式,为消费者精准投放符合其偏好的文化产品。
科技创新可以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价值链重构提供机会,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对文化产业链进行重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科技创新促进新兴文化产业诞生,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文化领域相融合会诞生新的文化产业形式,随着人们对新兴文化形式的不断接受,最终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以人工智能为例,随着语音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NLP 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形成了“AI+ 文化”新形式,伴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其次,科技创新使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科技创新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出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附加值、高增长率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愈加受到推崇,现代文化产业开始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再次,科技创新还会使某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使相关的文化细分产业出现衰落和凋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和升级。如以3D 技术及虚拟特效为特征的网络游戏出现和普及,使得旧的“电视机+ 游戏机”的模式淘汰,传统模式网络游戏也受到冲击,从而使得网络游戏这个文化细分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
(三)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评价一国或者一地区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在实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大大的增加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增加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资金,培养研究开发的专项人才,获取各种专利、论文和知识产权等,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新知识、新内容、新服务的能力;在创新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的技术、工艺和操作手段,将文化创新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实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提升文化产品内容和品质,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运作,建立生产链和供应链,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扩张能力,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竞争力多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文化+ 科技融合模式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显示,中国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文化+ 科技融合内部生发型和文化+ 科技融合外部支持型。在两大类型下,文化+科技融合模式还可以细分成八大模式,分别为创意引领模式、技术引领模式、平台创新模式、消费引导模式、产业链延伸模式、政府驱动模式、集聚协同模式和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一)创意引领模式
创意引领模式是指以内容创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意能力。代表作品如迪士尼乐园、长隆海洋公园、环球主题乐园等主题公园形式,在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展现在游客面前,从而达到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吸引大量游客创造利润的目的。
(二)技术引领模式
技术引领模式是指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为核心,提升文化产业的制作能力,也是本篇报告的主要分析内容。代表企业如微景天下,聚焦自有知识产权的全景拼接和三维重建平台(技术),构建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可视化产品体系,具体应用有全景故宫、南通博物苑、苏州博物馆、实境海淀等。
(三)平台创新模式
平台创新模式是指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文化内容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表现力、传播力。代表企业如字节跳动旗下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多媒体平台,依托人工智能、视音频等核心技术,成为在线媒体平台领域的独角兽;中文在线依托覆盖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全媒体出版业务的完整技术体系,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出版平台之一。
(四)消费引导模式
消费引导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习惯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根据消费者的习惯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代表企业如小米、网龙网络等。小米公司邀请用户参与到手机、操作系统及其他互联网产品的开发中;网龙网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先进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五)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大量龙头文化企业正快速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渠道商进行内容研发生产,内容创新企业也在渠道拓展方面发力。如爱奇艺、优酷改变单纯的视频网站平台发展模式,制作原创精品视频,实现从互联网向电视台的逆袭;磨铁图书从单纯的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到依托核心IP 创作影视作品,开发游戏、动漫作品;汉王从仅生产电纸书等电子阅读器终端,到建立汉王书城,提供海量资源下载。
(六)政府驱动模式
政府驱动模式是指政府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体系构建,推动科技在文化产业上的应用,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文化与科技快速高效融合发展。
(七)集聚协同模式
集聚协同模式是指通过吸引大量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在特定范围内集聚发展,企业之间密切沟通合作、协同创新,以提升集聚区域内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企业向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发挥显著的集聚效应。如中关村软件园集聚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网龙、汉王、科大讯飞等知名文化科技企业,在融媒体技术创新、文化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八)产学研用模式
产学研用模式是指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整合利用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关各方的优势资源,提升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能力,实现共赢。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文化+ 科技融合驱动力分析
(一)人均文娱支出逐渐增长,对文化展现形式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平稳发展,人均收入逐渐升高,人们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也逐渐增多。2016-2019 年,我国人均教文娱支出呈不断上升趋势,2019 年末达到2513 元,较上年同比上升12.90%。2020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文化娱乐场所关闭,人均教文娱支出下降幅度较大,上半年人均支出仅为664 元,较上年同比下降35.70%;但随着疫情逐渐控制,文娱场所逐渐开放,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欲望得到释放,下半年文娱支出将会触底反弹,重回近年平均水平。
随着人均教文娱支出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文化品质的更高要求。科技创新可以提升文化产品内容和品质,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运作,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形式、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更高质量的文化品质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科技进步助力赋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增长。2019 年,全国共有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86624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0%。
2020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0196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2%。
从整体数据看,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20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与科技创新结合较为密切的文化新业态16 个小分类整体逆势增长,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939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8.2%。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也没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应该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在稳就业、稳预期、促消费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创造力,发挥出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会赋予文化产业新形式、新内容和新业态,2020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克服经济下行压力,适应国际新形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要充分推动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使文化+ 科技融合创新成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
(三)文化科技融合程度较低,政策推动科技为文化提供支撑
2019 年6 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网信办等六部委联合发表《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相关部门和地方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导意见》在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以及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和措施。
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层面发布政策支持文化+ 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发挥,省市地方也纷纷按照国家部委指示发表结合地方实际的文化+ 科技融合政策,各级政府文化+ 科技融合政策的发布为我国文化+ 科技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四)前沿技术发展迅速,推动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
科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使得科技已经深入渗透至文化产品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中,成为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也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文化+ 科技深化融合。
其中,核心支撑层将算力与数据做统一的汇聚,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是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的基石;智能处理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并构建系统性的关联网络,洞察出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的支撑网络;应用前端层依托前端显示的前沿技术将结果多维立体化地呈现出来,是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的表现形态。
前沿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应用场景逐渐落地,以新技术、新场景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产业不断融合从而诞生了新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丰富了文化产业内涵,提升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前沿科技的应用落地为文化+ 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