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即时物流1.0:指货物不经过仓储和中转而直接性的端到端送达,且送达时效为两小时以内的物流服务。即时物流2.0:指基于数据,通过实时全局调度的方式以匹配实时需求与实时运力的配送服务。
即时物流行业随着外卖O2O的兴起实现了一段时间的爆发式增长,而近两年来外卖市场的增速已逐渐放缓,即时物流企业也开始寻求除餐配以外新的业务方向,例如快递末端配送市场以及新零售市场。
对快递配送运力的补充将成为快递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将成为即时物流企业的潜在市场,即时物流企业利用自家运力的空闲时间段来承接快递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线上线下融合作为新零售的典型标签,同时也反映出在新零售供应链的建设中物流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末端配送环节中对即时物流的需求。
- To B类企业需要寻找更多业务拓展的可能性,以保持订单规模与运力规模的平衡;To C类企业也将不满足于狭窄的市场空间。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两种企业将会加紧在业务类型上的互相学习及互相融合渗透。
- 随着用户即时需求和即时物流的发展,行业内各企业会愈加重视对骑手的运营和人文关怀,既为骑手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也为消费者提升了运力服务水平。
即时物流的定义及服务范畴
从即时物流1.0到即时物流2.0
即时物流1.0:指货物不经过仓储和中转而直接性的端到端送达,且送达时效为两小时以内的物流服务。“即时物流”概念由点我达创始人赵剑锋在2009年提出。
即时物流2.0:指基于数据,通过实时全局调度的方式以匹配实时需求与实时运力的配送服务。
核心区别:第一,此前,门到门即为极速送达,极速送达一定是基于数据且靠技术驱动,而点对点或多点对多点都是基于实现路径和表述方式实现;第二,即时物流需要实时全局调度、实时运力匹配及实时需求满足。因此在现阶段,即时物流行业产生了更多业务场景的需求和更丰富多元极速送达的场景。
即时物流的存在形式
可承担成本压力及订单规模影响运力组织形式,用户需求类型决定配送模式。在即时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需求类型会催生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众包和自建两种运力组织形式,以及并单配送和专人专送两种配送模式。而正是由于多种不同需求类型的存在,才会使得即时物流市场更加多元化且即时物流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
即时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政策:推进“互联网+”,拓展“智能+”
补充末端运力,助力建设新零售供应链。物流行业的“互联网+”和“智能+”需要继续推进。而即时物流作为物流网络的一环,一方面运用不同的运力组织形式和调度匹配技术提高了运输效率,另一方面以其即时的特性促进了新零售供应链的建设,对“互联网+”和“智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经济:网上实物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扩张推动即时物流行业的前进。与上一年同期相比,2018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7万亿元,一方面代表着中国网购市场的向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末端配送运力压力的增加,因此,部分快递企业开始寻求即时物流运力作为其“最后一公里”的运力补充。而另一方面,外卖、商超、生鲜、鲜花等新零售市场的扩张也对即时物流有了更多的需求。
经济:即时消费需求增长显著
需求品类的多样化给予即时物流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类型更加多样,以往三日达的时效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部分产品的即时属性也使得其需要被迅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特别是以餐饮外卖为代表,其对于配送时效、配送服务品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这类需求越来越多,即时物流企业随之发展并壮大起来。
技术:应用层面技术的研发和更新
数据分析技术帮助提升即时物流效率。对于用户而言,选用即时物流即代表着其有即时送达的需求,因此,如何匹配骑手以实现最快接单以及最快送达则成为即时物流企业需达成的首要技术目标以及首要用户体验。目前已实现的技术包括:一是实时订单分配技术以使订单得以正确分发;二是订单智能打包技术以确保配送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成本节省。在即时物流行业,技术的进步多是为了提升运输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路线、人员配置、运输网络的优化,从而提高整体行业的能力和效率。
技术:众包服务质量的优化路径
系统调度及订单匹配技术助力众包服务质量优化。在众包模式下,当订单池达到一定密度时,系统根据订单的配送路径、坐标、商品品类等多种信息源将相近取货商家的订单或相近配送地址的订单打包在一起,最大程度减少配送员取货或者送货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