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2019年1月8日,由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共同完成并发布《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报告引言
信息创造价值。在信息创造的诸多价值中,传播知识尤其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具有最深远的意义,因其关乎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
公众知识素养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2018 年9 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首次在北京举行,大会聚焦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将科学知识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进行讨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在大会的报告中提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二者都是集中体现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都关乎人民幸福、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早在2016 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几年间,媒体环境发生了快速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资讯分发领域,短视频平台兴起。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利用好平台的影响力,助力知识的传播。
传统的知识传播环境下,我们建立学校、课堂让知识薪火相传。在短视频时代,知识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大部头,还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提升着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质量。知识在“回归”,回归为一个个易于动手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讲述者。移动网络与短视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传播从未如此生动、高效与普惠。
在当下这个时代,多样的媒介工具应当被充分利用,以实现知识的普惠。短视频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助力者——传播知识,记录美好生活。
报告提要
1. 从文字到短视频,知识的大众传播历经了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以短视频为纽带的知识分享和连接,助力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推动了知识的普惠。
2.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短视频为知识的普惠提供了两方面的条件:
- 一方面,短视频让更多人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中,知识的边界得以拓展。由于短视频制作的便捷和低门槛,加之民众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普通人参与创作的热情被充分激发,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够发挥所长,传递经验与知识;而直观的拍摄手法、口语在大众知识传播中的“回归”,使得过去不易用文字表达的个人生活经验及技巧也能被呈现。短视频时代,知识传播的人格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知识地图得到极大丰富,知识的活力在集体智慧中迸发。
- 另一方面,短视频形式打破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同时以社交为纽带进行共享,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通过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亲民方式,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门槛降低,以往的传播壁垒被打破。从长形式到短形式,以“点”传播知识符合现代多数人的媒介消费习惯,更利于知识的获取。而智能推荐机制,也使得从过去的“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人们可以各得所需。
3. 过去一年来,知识类内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广受用户的欢迎,知识类大V 正在成为新的“网红”。“冷”知识的“热”传播,反映了短视频传播知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4. 在具体的知识传播实践中,短视频的知识普惠主要分为“普及”和“惠及”两个过程:
- 知识的普及:从特征上看,短视频传播知识的核心在于:让更多的知识被传播,同时让知识触达更多的人,推动知识的“普及”。它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播的即时化、知识呈现的人格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复杂知识的通俗化。
- 知识的惠及:从价值上看,好的知识类短视频可以产生“种子”效应(SEED),用知识“惠及”大众。它包括:点亮兴趣(spark)、拓展边界(expand)、改变观念(erase)和动手参与(do-it)。它在人们心中播种下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知识种子,在人们更多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