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3版全球创新指数(GII),中国排名第12,比去年下降了一位。美国排名第3,也比去年下降一位。不过,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创新城市区域中,中国达到了24个,首次超过美国的21个。
最近几年,中国的排名稳定地从15名左右提升至跨入前10的门槛上。去年,中国央媒还报道了中国排名达到第11位的新闻。
围绕城市的创新区域,在这份指数报告中被称为科技集群,也称作“科技枢纽”,它的衡量指标,是指区域内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获得发明专利和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
中国较去年增加了镇江、无锡、福州3个。全球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三个集群,也都位于中国,除了新晋的镇江、无锡,还有政府基金的“宠儿”合肥,它们都较去年上升了10多名。
不过如果按照人均来计算研发强度,美国对中国保持了优势。硅谷所在的旧金山-圣何塞地区,仅次于英国剑桥地区,排名全球第二。
实际上,欧美地区创新活动集中的区域,人口规模都比较小;而中国和亚洲以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区域取胜。所以,论数量中国胜出,论人均美国占优。
这份榜单上,相比中国科技集群普遍排名提升,美国多数处于排名下降的趋势。这算不算一处“东升西降”?
今年,全球五大科技集群都位于东亚。前四没有太大变化,东京-横滨仍是全球最大的科技集群,其次是深圳-香港-广州、首尔和北京。去年的疫情没有让上海-苏州集群的创新陷入停滞,今年顺利将圣何塞–旧金山挤出了第五位。
在上海大都市圈里城市中,无锡与苏州在地理上紧邻。随着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合作的加深,未来,如果新晋的无锡集群与“上海-苏州”集群合并,会进一步提升排名,冲击首尔等科技集群,也并非不可能。上海-苏州集群正是去年合并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也经历过类似的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城市区域的这些年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科技集群的整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生态,提升效率。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认为,人才、供应商,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经验,集中在某个区域,独特地相互作用,催生新的创新与发展。
这几年,这家美国顶级智库多次大声疾呼,要美国好好学习中国的产业政策。它认为,美国数十年来对地方产业政策的忽视,造成了“产业公地”困境,导致了美国目前的创新生态与供应链安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创新资源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海外另择良地。
它游说推动“基于地方的产业政策”,来扭转“先进产业”集群的活力。据其统计,拜登时期的《美国纾困计划法案》(ARP)、《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IIJA)、《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中,有19项基于地方的产业政策计划,共774亿美元。其中,不少由美国经济发展署(EDA)主管的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RTIH),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管的区域创新引擎(RIE)负责。今年7月底,美国经济发展署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正式实现区域创新项目的跨机构协调。
美国的家底仍然厚实,尤其是科技集群的人均创新效率要高于中国。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集群中,同时又位列全球排名前10的高强度科技集群(S&T intensity,可以理解为人均指标),只有美国的3个:圣何塞-旧金山、波士顿-剑桥,以及圣迭戈。在排名前25的高强度科技集群中,美国占了8个,中国只有北京1个。
与全球科技集群排名的此升彼降不一样,在人均创新效率上,中国与美国的排名,几乎整体都在提升,这将进一步挤出世界其他经济体未来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空间。
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直接处于中国与美国的决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