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

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插图

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潮流,国内外主机厂、软硬件供应商纷纷在智能座舱架构展开差异化竞争。为帮助汽车企业了解智能座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变革趋势,4月27日,毕马威中国发布《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对智能座舱的主要领域、智能座舱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供应链重塑、行业投资并购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

报告前言

汽车产业目前处于多项变革同时发生的时期,科技进步推动变革产生,新变革催生新的需求,产业转型带动竞争格局重构。电动汽车的兴起后,“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进入市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决定汽车差异性的关键将是软件及软件迭代所带来的性能和功能升级。换言之,电动车的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而接下来的软件定义汽车将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从2020年起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是我国发展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选择。其中受限于法律法规进展和基建发展的制约因素,智能驾驶在未来3-5年将处于 L3 级别的成熟应用阶段。而智能座舱实现难度低,客户体验效果明显,同时可为未来 L4 级以上自动驾驶阶段的“智能移动空间”奠定基础,因此智能座舱将率先实现商用落地和商业模式开发,成为近期市场关注重点。

从车内看,智能座舱是座舱内饰、汽车电子产品与技术创新、升级和联动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将与其他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手表、家居等互通互联,将汽车从单一的驾驶、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通行的一环。

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设备实现 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是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一部分。

长期而言,智能座舱赛道的成长性将不再依赖于基础功能渗透率的提升,而需着眼于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带动单车价值量的增长。核心部件、功能如域控制器、抬头显示(HUD)、空中下载(OTA)、数字钥匙等的发展将形成提升智能座舱的使用场景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总体市场规模增长。

此外,在智能化、电动化驱使下,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此前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自主品牌从未突破45%市占率;而在电动车市场受益于产业政策和补贴等机制的先发优势,在2022年实现本土市场新能源(含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渗透率超过25%,其中本土品牌在新能源新车销售的占比超过70%;同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尝试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创新,打破消费者传统观念,提升自主品牌销售均价,切入中高端市场,在细分市场对传统豪华车型销量形成挑战。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概述智能座舱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对热点功能进行重点讨论。同时,本报告还收录了行业专家和汽车业高管的观点与见解。

我们认为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将是汽车市场下个阶段的竞争焦点,是各主机厂产品差异化的主要竞争点:

  • 智能座舱开始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个延伸 , 一个可移动的生活空间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关键要素;
  • 同时,主机厂通过智能座舱展开差异化竞争,推动快速升级,探索新商业模式;
  • 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推动下,预计整个智能座舱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
  • 智能座舱软件与硬件的脱钩成为趋势,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分工边界逐渐模糊,供应链格局重构已现端倪;
  • 软件价值将进一步体现,供应商需从应用场景出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围绕软件定义汽车,主机厂将基于订阅等模式,探索、获取新车销售以外的稳定、持续的营收的尝试;
  • 投融资数量逐年递增,显示了市场对于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度关注。

核心观点

1、阶段焦点:在完全的自动驾驶(L4+)普及前,人机交互的中心是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涉及的车规功能安全等级比智能驾驶所涉及的驾驶域和底盘域低,客户体验效果明显且更易被司乘人员感知,因此主机厂将更多的投资和研发能力投入到智能座舱领域。

2、供需驱动:主机厂趋向于先做好座舱硬件预埋,后续通过 OTA 升级软件逐步发挥硬件性能,将能够通过付费订阅等方式实现后市场的直接或间接收益。经过智能手机对生活习惯的培育,司乘人员对于在座舱内体验更多导航、地图、娱乐等功能的需求提升。

3、市场规模:2026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规模将达人民币 2127 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 HUD、域控制器等将是主要增长驱动部件。其中,单车价值从22年8100元上升到26年9650元,同期智能座舱渗透率从59%上升至82%。

4、座舱域控制器:是智能座舱的直接载体,以集中化的形式支撑座舱功能的丰富性与强交互性,当前处于域内集中阶段,后续有望与智能驾驶域结合实现更多服务。目前,座舱域控制器单车价值1500元左右,渗透率相对较低,预计2022-2026年 CAGR 达到82%。

5、座舱芯片:决定了座舱域控制器的数据承载能力、数据处理速度以及图像渲染能力,从而决定了整个座舱空间的智能体验。2021年智能座舱对座舱芯片的算力需求在 25kDMIPS,并将在2024年上升至 89kDMIPS,算力需求增长3倍以上。

6、座舱 OS:主要为车载信息娱乐服务、车内人机交互提供控制平台,是实现座舱智能化与多源信息融合的运行环境,有助于车企生态建立以及软件的持续迭代。当前大部分车企座舱OS均在QNX、Linux 和 Android 的基础上定制开发更丰富的上层应用软件。

7、OTA升级:是否具有OTA功能是“智能座舱”的重要衡量标准,并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标志性功能。截至2022年7月主要车企OTA升级中,座舱类OTA占比达到50.7%,ADAS 驾驶辅助类约占22.1%。预计到2026年,中国市场新车销售 OTA 装机量占比将超过9成。

8、付费订阅:从消费习惯来说,传统燃油车不涉及软件收费问题,因此车主订阅付费的习惯仍然需要培养;从主机厂营收角度,在电动车硬件简化和趋同的趋势下,开辟软件订阅付费将是主机厂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提升营收的主要增长点。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
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