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业和产业空间新格局

广州工业和产业空间新格局插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一向是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国际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仲量联行最新发布《广州工业和产业空间新格局》白皮书,通过研究广州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化港口建设,阐明广州实现工业结构蝶变的三大路径,并具象化地呈现制造业升级及产业空间的发展格局变化与未来蓝图。

广州工业和产业空间新格局插图1

前言

近年来,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显著冲击,对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造成打击。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术和产业革新推动和引领,并加快对新能源、生物医学、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发展规划、部署。对于我国而言,当前全球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随着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各项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发困难, 尖端技术的研发挑战重重;另一方面,我国也可以借助经济相对平稳的优势,率先针对未来产业提前布局,获得先机和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在此背景下,2022年初,广州市正式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发展路线,加快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并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产业集群。本报告将聚焦广州新兴产业链、基础建设、科研资源等产业发展要素,深入探讨广州制造业的独特性,以及其多样化的转型升级路径。通过研究广州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化港口建设,本报告将总结广州工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发展成果和前景展望,并具象化地呈现广州产业空间的发展格局变化与未来蓝图。

制造业发展综述

广州是传统制造业大市,产业结构蓄势蝶变

随着中国自2017年起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了工业发展的新方向。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称“大湾区”)是我国五大城市群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起到支撑与引领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果。目前,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工业发展呈现出“一超三强两梯队”的格局。由深圳、佛山、东莞和广州组成的大湾区工业第一梯队,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大湾区九市总值达约80%。

从规上工业总产值角度而言,广州与大湾区“一超”城市深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广州制造业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广州虽然工业终端产品的门类齐全、数量已呈一定规模,但其优势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石油化学等传统工业领域;新兴行业发展进程仍有待提速,尤其是新材料、高端装备、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不足,导致广州制造业仍未全面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前沿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这些企业在价值链的定位。

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近年来,广州工业制造现代化转型步伐较快,产业转型已经初见成效。2021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已经达到60%;在此基础上,同年广州先进制造业依然以7%的速度增长,该产业的整体发展势头喜人。从先进制造业细分产业增长率来看,广州市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

2021年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30%;另外,广州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发展同样较快,2021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由此可见,这上述两个细分行业对广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战略新兴产业”指明广州产业发展方向

广州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在内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以2020年为例,当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约为7,609亿元人民币,占同年全市GDP比重达30%,其在广州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其中,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义为广州市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具体而言,2020年,这三个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为19%、17%和17%,三者合计占比超过50%,可见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对于广州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在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的规划中,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2,100亿元,与2020年水平相比增长幅度接近60%,占GDP的比重也从30%上升至35%。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规模预计将持续壮大,三者2025年目标增加值预计较2020年实际增加值增长约67%,占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将接近60%。因此,未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有望继续发挥引领广州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断夯实广州产业基础,带动广州制造业走向“质变”。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