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白皮书消费篇:发光吧,勇敢者
《发光吧,勇敢者》——展望2023年,经济学家吴晓波先生做出了八个预测,分享如下:
01 双核时代,各自爬山
中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峙时代如期而至,这在过去一百年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中美将在避免战争的前提下,在贸易、技术、资本、文化领域进行全面博弈与融合。
如果大数据比作“未来石油”,云计算就是“未来电力系统”,参赛选手:亚马逊、阿里云、微软、谷歌、甲骨文、IBM。过去两年中国云计算能力获得快速发展。
在未来的双核时代,不是谁战胜谁,而是互相融合的关系。双核时代是共生、共荣、共进的时代。
我们的政府部门、舆论界、学界需要重新定义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创新价值。他们承担着双核时代试错和创新的责任。
02 智能工厂,雨后春笋
全球114家灯塔工厂,中国占42家。(注: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案例:三一重工蓝领工人持续减少,研发人员持续增多;一家年产360万+床垫的工厂只需要50人;格力空调已经能够生产机床,之前90%靠进口,现在70%自主生产,完成了国产替代。
“巨国效应”带来了规模化创新的可能性。制造业深化,切入核心零部件。
引用迭戈·寇明观点:“一个经济体的强弱不取决于引入先进科技的速度,而取决于使用先进科技的深度。”
03 能源战场,换道超越
2022年几乎唯一的产业亮点是新能源产业,包含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全球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中国占6辆。
举例:一般燃油车百米加速是6~7秒,某国产新能源汽车百米加速3.8秒。
未来全球新能源市场将属于中国人。2023年这个趋势将继续强化。
04 隐形冠军,超越德国
德国有2700家隐形冠军企业——三个特征:雄心、专精、全球化。
中国有8997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未来隐形冠军超越德国,大概率来源于这些企业。
05 长期主义,率先复苏
中国产业的投机主义已经消亡,未来永远属于坚持产品优先、价值优先的公司。
案例>>
-某服装企业连续二十年增长的法宝:1)专注一个赛道(高尔夫服装);2)专注技术,20多项专利;3)专注审美,携手苏绣和故宫文化
–京东三毛五理论:一块钱利润,合作伙伴拿三毛,员工团队拿三毛五,公司拿三毛五
06 数字人 大战直播间
16个月前,每一秒数字人技术需要几万美金;如今在中国拥有一个数字人,只需要几千块钱。
2020年每一个公司可能都需要直播间;2023年每一家公司可能都需要一个数字人,你可以用她做本地生活,做客服,做短视频,甚至临终关怀。
07 M型社会,悄然来袭
2006年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书中谈日本经济时提出:“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各居两端,中产阶层向下沉沦,如同M型一般。”。
为什么中产阶层会塌陷呢?
普遍而言,人们有两部分收入:一是职务收入,包括打工和创业所得;二是财产收入,通过打理基金、股票、房产赚的钱。
1990-2006年,日本的中产阶层职务收入增长停滞了。2023年以后中国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中产阶层职务收入停滞,财富波动主要发生在财产收入上面。
换句话说,中国可能滑向M型社会。
08 树根经济,信心中国
我们不再是“草根”,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草根时代结束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正成为下半场中国的树根经济!!!
晓波老师调侃自己:“我写一本30万字的书,都不会用一个感叹号,因为不需要感叹号增加情绪,今天我把这辈子的感叹号都加在这儿了。”
为什么是树根经济呢?中国制造业500强,民营企业362家;东南五省一市,民营经济占比均超过一半。
我们必须说,民企强,则中国强;民营企业有信心,则中国经济有信心。
2023年继续大声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结 语
愿你有一双婴儿眼,仍保有天真和温柔;
愿你有一颗少年心,仍相信勇敢和自由;
愿你有一股中年力,仍愿在风雨中争斗;
愿你我都是一个平凡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