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零售企业的未来:打造中国“人本主义零售”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区域零售研究报告《区域零售企业的未来:打造中国“人本主义零售”》(以下简称《报告》),梳理中国商超市场现状,预测未来中国商超市场及区域零售破局之道。
报告观点
报告指出,外部环境的急速蜕变和不确定性增加,使中国零售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不过中国零售也在遵循零售发展规律,正走向下一个质变。
报告显示,未来的中国零售尤其是区域零售仍蕴藏着巨大机会。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更需要从食品的消费升级中获得生活的“小确幸”,使商超市场整体得到了抗击经济周期的韧性。其中,线下商业空间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不可替代,当前线下渠道在中国食品杂货零售市场占比仍达81%,消费者更期望通过逛超市来获得生活的真实感。
传统卖场失势是全球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欧美各国卖场零售额占比均呈下滑态势。中国人均商超面积已超过英国、日本等发达市场,考虑线上零售占比,传统卖场供给已趋近饱和,因而零售商在拓店过程中已难以获取销售增量。与传统卖场深度促销、商品琳琅满目相对应的是,如今消费者更期望获得稳定的“质优价实”、追求优质精选,传统卖场亟待转型。
参考领先零售商转型历程,本土零售商亟需完成从“货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型:即通过人机高效结合的现代化零售管理,不断“挤”出利润,并将利润实惠让渡于消费者,以获得更坚实的顾客信任和更大的销售规模,将效率变现;利用顾客洞察体系打造顾客为本的商品服务,将敏锐、精准的顾客洞察通过体系化的流程持续转译为差异化优势,提供真正受顾客喜欢;以使命驱动的组织文化构建组织敏捷性,关注“雇主品牌”建设,留住人才、自驱转型。
报告认为,中国商超市场未来潜力仍然坚实,区域零售商的本地化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本土零售商需排除外界短期干扰,回归本质,循序渐进地打造“源于人、惠于人、成于人”的三大能力。定制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3种能力螺旋上升的模式平衡变革节奏。
报告前言
毋唐讳言,中国零售行业正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新零售模式崛起、新冠疫情持续扰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部环境的急速蜕变和不确定性的增加,让不少零售人感受到凛冬正至。然而,倘若站在全球零售演进历程的坐标系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将会发现中国零售也正遵循零售发展规律走向下一个质变。这次调整周期。与其说是寒冬。更是必由之路上的一段试炼。
向外看,中国零售三十年走完了欧美的百年历程,欧美实体零售50年打磨现代化精益管理,30年迭代顾客驱动的业态模式,在建立了护城河之后,相对从容的在最近10年探索全渠道模式。中国实体零售短短三十年从“跑马圈地”时代,直接跃入了全球范围内最猛烈的线上渗透。新零售、新模式、新业态在资本加持下叠出不穷,中国零售的“外型”经历了高速的颠覆和重塑。
向内看,中国零售在核心能力上还未实现“质变”欧美零售发展的核心跨越是从“货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蜕变,这里的三堂必修课没有捷径。
- 源于人(of the people)–顾客洞容实体化:源于顾客洞察,将需求系统性地转化为差异化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 惠于人(for the people)–精益管理现代化:打造流程体系,在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增效降本,将价值回归顾客的能力。
- 成于人(bv the people)–组织文化自驱化:重塑企业文化、雇主品牌、和人才梯队,形成敏捷开放,内在自驱的变革土壤。
看未来,中国商超市场潜力仍然坚实,随着中产持续崛起,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分化,零售市场机会将从消费红利的增量机会,转向存量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区域零售商的本地化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过去十年,中国零售赢在“以快打慢”,未来十年,零售赢在“以慢打快”,排除外界短期干扰,回归本质,循序渐进地打造“源于人、惠于人、成于人”的。三大能力。同时,零售商需定制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三种能力螺旋上升的模式平衡变革节奏,未来,返璞归真、守正创新,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