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农副产品行业研究报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中米面粮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餐,把其比喻为城市心脏并不为过。尽管农副产品消费弹性低,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依旧对其供应链上下游产生了不小影响,并最终使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后疫情时代,面对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农副产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纷纷行动起来,探索更多顺应市场发展的可能性。
本报告将从农副产品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农副产品产业链对终端产品价格影响情况、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预判四方面,对农副产品行业进行详细的剖析,为相关行业研究及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农副产品行业发展趋势预判
健康出发,产品走上轻食快车道
从农副产品消费者画像中可以看出,社会消费主体逐渐转变为80后90后。在疫情反复的当下,年轻消费主体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在发达的技术之下米面粮油等产品的储存时效也越来越长,消费者因此开始倾向于囤积更多的农副产品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
对消费者来说,囤积的食品越多,对于食品的营养需求和安全要求也越高。首先是考虑到“囤积”的目的,是为疫情足不出户而囤,或者因较“宅”的个性而囤,此时米面粮油等提供的营养支撑较多,营养成分当然是越全面越好。
其次年轻的消费群体越来越热衷于健身,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采购米面粮油时,“成分党”逐渐增多。最后,消费者处于健康需求,对于“少油少糖”的饮食越来越推崇,米面粮油的消耗已经有所减少,食品的结构稳定、易于存储已成为一大卖点。
效率出发,产品运用定制化思维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米面粮油都是以“原料+品类”命名,如小麦粉、鸡蛋面条、花生油,但实际使用时消费者都带着具体使用目的去购买产品,现有产品仅能提供一个大概消费方向,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前需要做大量功课,搜索“做曲奇哪种面粉合适”等类似的内容,这使得消费者花费的时间增加,且不一定能够买到合适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出发,商家不妨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直接推出人群对口、功能对口的产品,如宝宝面粉、健身专用面粉、曲奇面粉、炒饭米等,抢占市场先机,突出产品优势与特点,使得消费者一旦有对口需求就能够联想到该产品,提高双方效率。
同时,考虑到独居或青年家庭比例上涨,可以设计“一人份”、“双人份”面粉、油等小包装,减少对用量不熟悉的人群购买焦虑。目前,像金龙鱼等品牌已经推出“小瓶高端尝鲜”油,在未来,农副产品必因“细分化”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主打地区差异化营销
总体来看,我国食用油市场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等,而由于南北消费偏好不同,小麦粉在北方销量要明显优于在南方销量,面对种种差异,企业可以主打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顾客群体产生归属感、亲切感。
一是针对需求画像中的地域差别设计更有针对性口味的产品,例如中粮香雪在新疆地区推出的打馕面粉,就能够有效地占据需要制馕片区的市场,对于其他地区想要尝试自制馕的消费者,在面对各种“高筋粉”、“低筋粉”等时,一定会率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二是对有明显地域消费偏好或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差别定价,对于消费量大的区域,可以适当改变价格,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
让农副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农副产品面临着“没有销路”、“走不出去”的困境,但是助农直播的到来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泉活水。在工厂中、在运输站点里,在直播间中,“主播+粮农”、“主播+果农”的搭配越来越多,给在疫情中被困家里的消费者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也为他们的每一笔消费带来更丰富的意义。
从那时起,农副产品就已经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时至今日,仍能看到许多直播间有专售农副产品,如“东方甄选”。由此可见,农副产品与直播间等“互联网+”形式的结合,能够较好地拉动人气,对农副产品行业和直播间双方均有益。
除了依赖于外部的直播间,农副产品企业自己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例如主动利用“中国农副产品交易网”,了解市场行情、供应关系、展示产品以及提前了解农副产品展销会,积极参加线下活动等,也可以积极主动组建自己的直播间,节约直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