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报告前言

在《全球溺水报告∶预防一个主要杀手》(”Global report on drowning∶ preventing a leading killer”)中,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呼吁∶“最近几十年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显露了往往不太引人注意的杀手。溺水就是这样的一大杀手,造成无谓的生命损失。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实行世卫组织提出的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95%以上。青少年因溺水而亡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受到社会强烈关注。减少溺水事故发生、提高青少年的防溺水安全指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梳理了2018-2022年以来青少年(0-18岁)溺水事件,通过文献资料考察和大数据分析,对溺水舆情特征大数据、溺水原因、防溺水教育发展特点与治理探索等方面进行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最新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至少有236,000人死于溺水,超过半数的死者年龄在30岁以下,青少年成为溺水的主要受害者————溺水是1-24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其中1-4岁儿童群体的溺亡率最高。

报告背景

2022年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到来之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对近5年来我国青少年溺水表现特征、溺水原因、防溺水教育发展现状与治理探索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充分认识目前国内青少年溺水事故特征、问题现状,以及防溺水教育、普及、应用与发展情况,增强未成年人、家长及社会的防范意识,敲响安全警钟,为防溺水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青少年溺水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截至2022年上半年,多起新闻报道不减反增,青少年群体溺水事故频发。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

核心观点

暑期为溺水高峰 溺水环境复杂多变

4月进入春夏更替、汛期时点,溺水事故易发,社会关注度与媒体报道热度逐渐增加,6、7月份成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且热度整体呈逐年上升走势,“青少年溺水”社会形势严峻。

《报告》指出,河道为近5年溺水高发地,且溺亡率高达91.6%,12-16岁的青少年占据近四成。具备自主判断力的青少年为何频频出现溺水?青少年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多具有自我表现力,对未知领域也存在探索欲望;然而技能与经验的相对匮乏,使其难以准确预估水域状况,以及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使得未知水域发生危险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与家人亲友作伴以及处于相对安全的室内环境中,容易降低自身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未能树立完善的安全意识体系,这些由自身心理所造成的隐患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意外。

一人发生溺水、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的现象近年屡次发生,“学生救学生”的高危行为会让更多人陷入险境,造成“一人落水多人罹难”的恶性事故。

南部沿海包括广州市、海口市、三亚市等城市,是最常发生溺水事件的地区。“两广”溺水现象严重,热度讨论呈指数增长。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引发次生危害,极易加剧部分地区溺水可能性。

防溺水教育与监管任重道远

《报告》提到,不断发生的群体溺水事故引发网络热议,主流媒体接连发声,网民关注度迅速增长。综合媒体与网民观点,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预防中小学生溺水,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水花行动”被强烈呼吁,把掌握游泳技能作为民生大事来抓;关注留守儿童、加强监护人安全责任与防范意识;不仅如此,个人、教育、监管、防护等多环节需联动构建防溺水闭环。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1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2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3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4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插图5

资源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

去登录
温馨提示: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我们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