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电分离模式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在能源供给方面,就一直存在着充电和换电两大技术路线之争,但由于重资产运营、产业链无法打通等原因,换电模式发展被搁置。直到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遇到瓶颈背景下,凭借降低购车成本、提高补能效率、补电过程安全等优势,车电分离模式又重新受到关注。
2020年,换电生态圈多元主体齐发力。一是车企加快换电车型开发。除蔚来布局私家车换电外,乘用车车企主要以出租车、网约车为切入点,并打造集换电技术研发、换电车制造、换电站运营和出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在商用车领域,换电重卡在专线运输、港口内倒、支线短倒等短途运输场景全面开展试点示范。二是产业链企业密集涌入换电网络建设运营。除了奥动、蔚来及伯坦等主力军持续发力,还有一汽、东风、吉利、长安、北汽等车企都选择自建或计划建设自有换电网络,同时国网电动、星星充电等充电运营商都已在换电方向进行业务延伸。三是资本+产业链企业共同组建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挖掘和培育电池运营产业。车电分离商业生态核心是转移成本与分担成本——先建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承接电池成本,再通过电池全生命管理获得收益,从而进行成本分担,形成了换电商业模式闭环。
随着换电车型产品公告和认证工作推进,车身和电池实现了分开销售、开具发票,相应的上牌、保险和金融贷款的全流程也得到验证,这势必会推动换电车型的销售。与此同时,业界对换电模式应用场景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未来新能源汽车能源补充方式将呈现多样化和场景化,充电、换电均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和客户基础,换电模式将成为充电模式的重要补充。短期内换电模式将首先在营运车辆领域实现大规模推广,私家车换电市场仍有待培育,消费人群则主要是居住地无法自建充电桩或是认同换电模式的私人用户。预计到2035年,中国换电站的数量将达到1万座,换电服务市场空间将达到1200亿元。
本课题重点针对业界广泛讨论的换电模式经济性、电池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私家车场景下,对电池残值的判断将成为用户是否选择电池租赁方案的重要依据;出租车场景下,双班制的出租车场景更合适换电车型;重卡场景下,油电差价构成了换电重卡的经济性基础。此外,对于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车电分离模式初步形成了现金流稳定、清晰的金融产品。电池资产管理公司需依托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叠加梯次利用、回收利用等业务拓展来进一步提升盈利性。
标准化是提升换电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及重要基础。随着更多车企可能转向换电模式,围绕着如何推动电池标准化的市场话语权之争也展开来。推进电池总成与接口的标准化、通用化涉及多方利益纠葛,遭遇巨大阻力。行业正在尝试从车端的标准化转变为推动换电站的标准化,即发展“共享换电站”,一站可服务多品牌、多型号车辆。总体来讲,换电标准化之路任重道远。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本课题还分析了车电分离模式的政策环境、换电网络商业模式、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展开讨论,并形成了相应政策建议。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致力于打造国家在电动汽车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第三方智库,课题研究是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百人会主要是搭建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研活动,最终形成可供决策参考的研究报告。
本研究报告属阶段性研究成果,仅供内部参考。因不公开发表,数据引用、观点收集、研究论据等暂未逐一注明出处,由于部分信息来自外部,且未与企业一一核对,对一些企业的分析如不准确,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