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行业:解读2021年中国军费
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方能国安。2020 年,虽经历了疫情和中美博弈,军工行业“刚需”优势已凸显,中高速增长的业绩足够亮眼。时不我待,只争朝夕,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距离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7 年,距离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5 年。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经过几十年积淀与投入,我国军工行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内循环”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未来10 到15 年将是武器装备建设的收获期和井喷期。军工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和红利期,将真正显现出其成长价值。
军工行业的需求侧和供给端正在发生若干方面的重大变化,我国国防建设和军工行业发展将迎来规模性快速增长和结构性转型升级,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维度都将展现出实质性的重大变化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国军费是中国军工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对军工行业进行研究、分析和预测中,对军费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2020年军费预算无疑是引人瞩目的,一是受疫情影响两会推迟,军费预算公布相应延滞,二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换挡,由此影响财政开支的总量和结构。而军费和国家财政其他开支很大程度上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边要保就业保民生,实现脱贫目标,稳住经济基本盘,一边要应对疫情中和疫情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格局调整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面对全球地缘政治“以邻为壑”的态势,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则国不可无防、不可不防,强国需强军、甚至需强军先行。
那么,要“大炮”,还是“黄油”?
考量国防开支,手中有两本账,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根据提交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报告草案显示,2020年国防支出预算增长6.6%,较2019年下降0.9个百分点。在当前特殊情势下,6.6%,无疑是一个不低的增速,较政府预算支出同比增速高出6.8个百分点,创1989年以来最大差值,6.6%的增速背后可以看出国家的艰难权衡和抉择,还有建设强大军事力量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国防。
军费相关数据可获得性较差,且统计口径难以统一,由此带来了较大的研究难度,大部分研究机构也仅能做到浅尝辄止。在两会国防预算公布之际,我们尝试再向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对全球及中国军费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对驱动军费增长的因素做了探讨,结合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处境况,对中国军费进行了预测,在前述基础之上,给出以下四个判断:
1、对全球军费的判断:疫情扩散冲击全球经济,2020年全球军费或将显著下滑;
2、对中国军费投入的判断:我国军费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呈现出抗周期、逆周期特性;
3、对中国军费结构的判断:装备费用占比持续提升,航空航天或将成为重点投入领域;
4、对军费使用效率的判断:多项改革措施促使军费整体使用效率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