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
一、基本概况
基础数据
- 2018我国共享住宿交易规模约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 2018年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国内房源数量约350万个,比上年增长16.7%,覆盖500多个城市;
- 2018共享住宿参与者人数约为8345万人比上年增长6.9%,服务提供者超过400万人;
- 2018年共享住宿行业融资额约为33亿元比上年下降约11.6%。
加速崛起的市场:二三线城市
- 二三线城市,出行目的地占比76%;
- 丽江、秦皇岛、桂林等特色旅游城市出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间夜量增幅分别为650%、600%和300%。
新热点:乡村民宿/城市近郊
主要平台上乡村民宿业务年度增长超过3倍,远远高于同期全国乡村民宿增长速度。
住宿需求更加多元
- 家庭成为共享住宿的重要消费单元。偏好爱家庭出行的人占比达38.6%;从两代人的核心家庭扩展至祖孙三代家庭。
- 携宠出行成为旅居新时尚。共享住宿用户中,养宠物的超过四成;其中偏好携宠出行的家庭占66.7%。
- 社交化出行和住宿需求成为重要的新兴场景。民宿房源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社交化住宿的需求。
- 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商务出行和住宿需求显著增加。民宿遍布城乡各地,覆盖范围更广,为前往偏远地区的商务旅行者提供了便利。
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注册登记、宣传推广、设计软装、智能化管理、卫生保洁、交易保障、纠纷调解……一站式民宿短租经营方案。
- 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服务标准。线上:为房东提供微信推文、在线交流、房东指南、待客服务教程;线下:开展经营和待客经验的分享,服务规范和安全意识培训。
- 安全保障服务。智能门锁完成身份核验;配备智能烟感器、报警器等硬件设备。
- 提供增值服务及精品房源。提供餐饮、出行、导游、文化体验等增值服务;打造精品房源。
二、经济社会影响:方法和结论
计量方法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研究共享住宿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两组指标之间的关系。
-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以确定共享住宿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变化趋势的一致性;
-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定量测度共享住宿发展水平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旅游收入、城市活力以及营商环境等的影响。
数据来源
平台数据:小猪、Airbnb爱彼迎、途家等企业
经济社会发展类数据:各城市GDP、年末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旅游收入以及旅游人次等,来自各城市201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要结论
共享住宿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城市全方位发展重要的风向标;与下列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GDP总量、旅游业发展水平、城市活力、营商环境。
共享住宿对住宿服务业的作用
2015-2018年,共享住宿新业态收入占全国住宿业客房收入的比重,从2.3%提高到了6.1%。共享住宿新业态对住宿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每年2.1个百分点。
三、共享住宿面临的问题
- 多头监管问题突出。监管涉及公安、消防、工商、旅游、街道办等多个部门,且认识不一;事中事后监管以及相关执法工作,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 市场准入要求未能充分反映新业态特征。不同部门对于新业态的认识差异较大;一些部门参照酒店业、租赁业管理办法,要求房东申请各类资质材料;一些地方沿用属地化管理思路,要求平台企业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注册登记。
- 数据共享机制不畅。公共数据开放不够,获取困难,数据利用成本过高;多部门都有数据需求,且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平台企业疲于应对。
- 社区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在多个城市都出现房东、房客与业主和物业之间不同程度的冲突问题;公众对于新业态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较低。
- 缺乏长效化监管机制。“一刀切” 、突击式、运动式检查与整改;制度化、法治化、长效化的协同监管机制建设任重道远。
四、共享住宿发展趋势
- 未来三年市场规模增速将达50%。旅游消费高速增长的强劲拉动;认知水平提升;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平台房源供给更加丰富。
- 中高端民宿将成为企业竞争焦点。市场需求从经济型消费转向舒适型、品质型的中高端消费;平台企业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亟需寻求新的利润空间;加大中高端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快新兴技术应用。
- 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各地将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强化法规和政策的落实;强化协同治理。
- 标准化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地方性民宿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与之相关的地方性标准制定也将加快;平台企业的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