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承载技术和评测体系研究报告(2023年)
在2023年5月10日召开的云网智联大会确定性网络分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追光计划-全光运力领航行动的研究成果之一《确定性承载技术和评测体系研究报告(2023年)》。
报告从确定性承载的范畴、内涵和关键特性出发,分析提出确定性承载的八类通用场景和SLA指标,构建了多层多域的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分享了确定性承载的关键技术进展、标准现状和评测体系,展望了未来发展阶段和产业应用方向,并提出相关推进建议。
报告核心观点
1. 5G+行业应用和高品质行业专线专网成为确定性网络的重要应用场景
随着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商用与推广,行业应用场景对带宽、时延、抖动、高可靠和业务隔离等方面均提出了端到端的确定性能力要求。确定性承载作为端到端网络的重要构成,作用日趋凸显。从应用需求出发,报告分析总结了确定性承载的八类通用场景,主要包括现场生产控制、远程生产控制、生产监控、生产采集、视频AI、AR/VR高体验视频、关键控制类和精准测量定位类。其中,智能制造、车联网、智慧医疗、沉浸式XR等场景下的云化应用和远程控制业务呈现了城域及广域确定性承载需求。
2. L0~L3技术协同发展支撑构建多层多域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
基于技术和服务2个维度,报告给出了确定性承载的内涵,包括5个内部基础能力和5个外部关键指标。从技术需求、能力机制和网络分层3个方面,报告构建了覆盖L0~L3技术的确定性网络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聚焦剖析了分组队列、TDM细粒度、智能编排、网络演算和异构协同等关键技术,总结分享了七大关键技术及其标准、产业进展。
3.满足业务和网络评测需求,确定性承载(D-cube)评测体系需具备两维五级的评测能力
在网络维度,分析提出了结合网络规模和技术能力映射的节点级、链路级、网络级、大规模高隔离和异构网络确定性的分级方法。在业务维度,探讨了性能建模分析、源宿端扣除和等效继承的端到端指标承载网分解方法,为业务评估指标的分级提供支撑。
4. 确定性承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5年成为发展关键期
目前,确定性网络技术方案逐步完善,相关企业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但在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规模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产业需凝聚各方力量,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广域和城域确定性技术收敛,开展异构确定性协同组网架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二是聚焦智能路径计算、异构协同编排、在线网络演算、周期循环队列优化等技术,攻关突破广域确定性的关键技术。
三是研究典型场景的确定性分类分级指标,形成统一的评测指标体系。
四是做好整体发展规划,协同推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演进。
结合B5G、工业互联网和算力网络等新兴技术应用发展,报告提出确定性承载将按照重点业务、单域网络、大规模广域和跨域异构4个阶段发展演进,未来5年是发展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