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脾虚人群白皮书
脾功能失调是最常见的中医健康问题,脾健康问题愈发普遍。
中医常言养生之道,其中脾胃为先的理论认为脾是养生的重中之重,根据《2020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不同部位疾病状态比例数据显示,脾功能失调的比例位居所有脏腑之首,且呈现连年上升趋势,脾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灵枢·营卫生会》日:“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素问:痿论》日: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日:牌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中医理论中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脾在藏象理论中处于关键地位,《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亦有“内伤脾胃,百病丛生”的理论,所以又有“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而当脾失运化、脾不升清、脾失统摄、脾阳虚衰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化生不足,形体就会失去濡养,各种病理变化的出现就需要对脾虚证进行关注和辨识。
由《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胃论·脾胃胜衰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可知,脾虚证病机主要表现为胃不能正常运作,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形体失养,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等主要的病理变化。可见脾虚会造成诸多影响,常见的食欲衰退饭后饱胀不消化、进补不吸收等健康问题都与脾胃功能弱、脾虚证有关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会影响食物或药物的吸收,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亦有影响。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中医理论中脾对人的消化以及整个身体机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虚作为高节奏下现代人的常见病,影响人群广。而长期以来,广大人群对脾的重要性均缺乏认知,大量非权威补脾知识通过自媒体、短视频传播,急需权威的补脾方法指导。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脾虚人群及各类细分人群的特征和症状,有针对性的普及影响脾功能的因素和补脾的方法,以期帮助广大人群更正确和全面的了解脾、脾健康和补脾知识。
研究方法
多研究手段复合研究:覆盖专业书籍与文献研究、脾胃专家访谈、脾虚人群定性访谈、脾虚人群定量调研,多角度全面了解补脾理论、人群特征等信息。
严要求提升数据质量:基于权威专家共识设计用户调研问卷,于数十万真实样本的社区进行投放,并通过多种调研质量控制手段,控制问卷质量,提升数据准确性。
广覆盖提升数据代表性:报告拟采用线上调研和线下调研结合的方式,拟接触全国范围内各年龄段上万被访者,力求通过广覆盖提升数据代表性。
研究机构
中国中药协会国医药文化专委会是国内代表中药行业权威组织机构——中国中药协会的分委会,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是弘扬中药文化,促进中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艾瑞咨询是中国新经济与产业数字化洞察研究咨询服务领域的领导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分析、数据洞察、市场研究、战略咨询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认知水平、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艾瑞在市场及消费者研究服务领域针对企业进行定制化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市场、产品、品牌、营销运营等多种需求。
昆中药是我国中药五大老字号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昆中药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己任,聚焦人体后天之本——脾的健康,调查脾虚现状,宣传补脾重要性,以期为国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专家补脾建议
增加对脾健康的关注度,积极学习补脾知识,选择专业可靠的中医信息渠道。
- 增加对脾健康的关注度。消费者对脾的认知度远低于肝、胃、肠等常见器官,会对脾功能产生错误认知。肠胃和体虚问题出现时,需要首先关注是否是脾功能出现了问题。
- 积极学习补脾知识。绝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明确、直接的补脾方向,主要依靠各种生活调节措施。补脾是全面而协同的过程,在生活状态难以调节的情况下,需要借助食补和药补来维护脾健康。
- 增加对脾健康的关注度。了解补脾知识可以通过医院、药店举行的公益知识讲堂,或者中医专家官方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 “饮食有节”。很多消费者的饮食较为重口,还有不规律、不健康、不节制的饮食习惯。补脾养胃的第一步便是管住嘴,日常亦可多食用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补脾养胃的食材。
- “起居有常”。现代社会的节奏较快,消费者普遍有作息不规律、情绪压力大等问题。尝试合适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形成更稳定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必要时服用调理药物,亦能保证机体正常和良好的运转。
- “因人而异”。脾虚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体现症状和诱因亦有差异。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需要注意,食材追求温和与平衡,运动追求少量而多次,心态追求安定与轻松,以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