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下的智慧家庭医生服务报告
提高医疗质量、增加获取服务途径和降低医疗成本,构成了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可能三角。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试图在不降低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居民获取医疗服务的途径和降低医疗成本,为居民的健康谋福祉。
2011年,家庭医生服务率先在上海拉开帷幕,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公卫医师、社区护士等共同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规模庞大,而全科医生短缺、服务智能化程度低,导致家庭医生工作负担沉重,“签而不约”问题凸显,居民的获得感不足。
为了解决家庭医生服务面临的痛点,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家庭医生服务解决方案,减轻了家庭医生工作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改善了居民的就医体验。
重要发现:
- 2020年家庭医生服务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1700亿元;
- 智慧家庭医生解决家医服务工作量大、履约质量差、医生积极性不高、监管考核难以及数据相互孤立5大痛点;
- 多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是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建设和运营的重点;
- 智慧家庭医生赋能健康管理,让健康管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 智慧家庭医生由基础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拓展,带动产业格局变化。
家庭医生是指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长周期的服务。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以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三类服务为主体,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
家庭医生通常是以团队形式开展服务,除了必备的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外,还可选配公共卫生医师、专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人员,搭建完善的服务团队体系。
家庭医生要更好的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引导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起好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