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未来:把握当下成就明天
近日,世界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发布《把握当下,成就明天——金融业的未来》报告,展望未来,除了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不断变化的监管制度等基本因素,也将在中长期对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尽管无法预知未来,但以下宏观趋势可协助金融机构的领导团队正确规划未来。
1、低利率将进一步影响息差和业务模式。
为应对疫情,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大幅延长,从而在短期内进一步压缩银行业的息差,并在长期内扭曲资产价格。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疫情,推高负债率,增加了维持低利率的动力。
在此之前,各国央行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维持低利率环境,并辅以大规模量化宽松(QE)政策,压低了银行的净息差以及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然而,利率降低促使投资者放弃现金资产,有助于资产和财富管理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规模(AuM)。
普华永道认为,低利率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金融机构需增加投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推进数字化、提高生产率,以保持息差和盈利能力。除了低利率之外,低迷的资产价值和收益率也对人身险业务的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迫使保险公司不得不不视业务模式,关注通过数字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
疫情造成经济衰退和资产减值,随着明年经济开始复苏,将削弱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2、新冠疫情引发资产减值计提,将进一步限制银行放贷和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进而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的能力。
这一问题在欧洲尤其突出,因为在2018年,欧洲公司近90%的融资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无论如何,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拓展融资渠道,增加通过资本市场和所谓的“影子银行”或另类融资渠道(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基金)获得资金。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低利率、资产减值以及因业务中断可能产生的疫情相关赔付增加等情况,都可能损害其履行现有义务和开展新业务的能力。这些挑战致使其进一步降低风险承担、缩减网点和终止更多业务(有时甚至包括破产)。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更加关注资本补充、产品组合的合理配置及最大化单客户盈利能力。
3、另类资本提供者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有充分记录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监管,增加大了受监管资本与无监管资本的成本差异(和可得性),从而显著提升了非银行资本的作用。
事实上,另类融资的重要性自2010年以来急剧上升。疫情后经济恢复需要新的资金投入,则让这种趋势正在升温。另类融资在中小企业领域尤其重要,而中小企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提供了大部分就业机会。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另类资本的兴起引发诸多疑问:金融机构的角色是资金提供者还是中介?平台经济和各种融资模式今后如何演变?金融机构在生态系统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政府的作用也日益增加,向企业提供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支持。
这种转变表明,金融机构需要调整业务模式,降低作为资金提供方的作用(对损益表会构成影响),寻找新的方式参与中介和营销的价值链。为了鼓励另类融资蓬勃发展,决策者亟待进行监管、税收和法制改革。激励措施也是必要的,这对中小企业获得资金至关重要。
4、疫情不会阻碍、反而可能促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快实施现行和计划推出的监管措施。
监管一直是金融业的重要趋势,将来也如此。监管机构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纾困措施规模不大,而且是临时性的,最终将缩减。已经计划推出或暂时推迟的监管举措将在短期内实施。今年大选结果出炉后,美国甚至可能推出新一轮监管。
无论如何,在制裁、反洗钱与了解您的客户(KYC)、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IFRS17)和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替代/参考利率改革等方面,监管仍将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巴塞尔协议IV》的实施和更严格的资本监管将持续进行,给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和从业机构带来全面挑战。
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方面,为应对疫情和为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和地区提供支持,大量投资(以项目投资、股权投资或融资额度等形式)进入实体经济,这些投资将越来越多地受到ESG理念的引导。
资管行业正在迅速采用该理念。全球50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有90%认同责任投资原则(PRI)。与此同时,欧盟等地将加大对可持续性和其他相关措施的披露要求。最后,作为资金提供者,银行和保险公司将越来越多地作为中介(通过风险定价和融资成本),向客户传递可持续性带来的收益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