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行业:董事会脉动(第一期)
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一系列“黑天鹅” 事件频发,让2020年成为不平凡的一年。 当前,疫情影响全球蔓延,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胶着,国内外监管日益趋严,科技金融风起云涌,商业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年份都更为突出,也更考验着金融战略者的前瞻力与决策力。 董事会作为银行战略决策中枢和掌舵人, 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与危机挑战中,更需保持敏锐的市场触觉与清晰的发展思路, 领导自身机构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董事会脉动》旨在协助董事会及时捕捉监管环境与市场变化,洞悉金融业热点事件与新兴风险,分享国内外金融同业先进管理实践,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其全球性蔓延和恶化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近期,国内疫情形势又多有反复,多地陆续恢复严格的防控措施,疫情将对商业银行2020年甚至以后的经营周期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董事会作“掌舵 人”,需高度关注疫情变化对经营的影响,并前瞻性地部署应对策略。
从宏观层面来看,根据6月24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出现 4.9%的衰退,比金融危机期间0.1%的衰退更加糟糕。从金融市场层面来看,由于疫情影响, 2020年一季度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国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以及部分地区疫情得到控制,全球金融市场从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中逐渐恢复,整体波动性有所下降。各国股市均呈现回升趋势,但均未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前的水平。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收益率窄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汇率方面,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部分贬值幅度较大。主要发达经济体汇率中,美元指数自5月下旬以来出现明显回落,日元、欧元 表现相对稳定。展望三季度,仍需警惕部分新兴经济体发生货币危机,美元指数走势具有不 确定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质量和净息差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 范围内爆发,地缘政治变化加速,国际间货物贸易及供应链中断,“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 头,实体企业经营面临供需两侧冲击,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面临恶化。另一方面,疫情以来,金融市场股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均受到冲击,各国央行纷纷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货币流动性不足及经济萎缩风险。美联储自三月连续紧急降息150基点至0-0.25%后, 再次重启了次贷危机时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众多非常规货币工具。中国央行通过实施降准、 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超额准备金利率等多种举措降低市场利率。7月20日,一年期 LPR报价由2020年1月20日的4.15%下降到3.85%。综合考虑资产端收益下行叠加负债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以及利差将持续面临显著下行压力。
疫情常态化,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及合规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为客户和市场提供无中断服务的能力。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专注于加强自身运营弹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营策略,从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修复与升级、人力资源韧性、数据访问和可用性、技术支撑能力建设、防范网络和欺诈风险等方面,驱动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和控制措施的优化与重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在通过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在高度监管的市场环境下,利用数字化构建更为强大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风险管理能 力,保持竞争优势。
在后疫情时期,商业银行肩负着扶持实体经济,向经营企业让利的社会责任,一方面需要通过展期或续贷、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方式支持实体企业,另一方面需要应对资产质量恶化与信贷需求上升带来的矛盾。商业银行的治理层、管理层和经营层,更需要把握以下“三大策略”,高瞻远瞩,严控风险,稳健运营,进而行稳致远。